AI时代人文写作的机遇与挑战:“诗人”微软小冰启示录(2)
2023-04-30 来源:飞速影视
从胡适《尝试集》的半文半白,到郭沫若《女神》的欧化色彩,再到十七年时期的颂歌齐唱,最后到朦胧诗、后朦胧诗的建构崇高与解构崇高。忽视了语言的“历时性”,必然导致诗歌在“共时性”层面表达的失效。姑且不论“小冰”写的诗高明与否,在《阳光失了玻璃窗》中,像“我曾在秋叶飘落之流云在爱流星的天空/美丽之花冠已在灰色之哀戚之哀戚”(《在草地里将藏在春光里的飘(漂)泊》)、“眼色最美丽的梦幻/滴到诗人底心之舞台”(《无情的白色的大眼睛》)等文白相杂、带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色彩的句子俯拾皆是,令人一眼就看出其中的破绽和拼贴的痕迹——这是囫囵吞枣地“消化”跨度长达百年的新诗的必然结果。
其次,学诗过程中的评价机制太过随意和“任性”。任何写作,大致都是由“输入-输出-反馈”三个环节构成。“小冰”诗歌写作的“输入”环节已存在较大问题,而“反馈”环节的设置也同样让人无法信服。“小冰”在写诗过程中,为其作品评分的主体是微软内部的一些诗歌爱好者,而这一评分据称是“稳步上升”的。并没有任何冒犯的意思,我只是从统计学的角度对这些诗歌爱好者(样本)提出如下质疑:样本的择取标准是什么?样本的数量是否足够充分?样本的分布是否涵盖全面?上述问题恐怕都是“小冰”团队难以回答、不愿面对的,因为他们所设计的诗歌评价机制太过随意和武断了。诗歌乃至文学的门槛虽低,但不是没有任何门槛;诗歌乃至文学的评价虽主观,但不是没有任何客观标准。不管怎么说,“小冰”写诗的提高至少要接受诗歌领域的专业人士的审视,让公司内部人员既当“球员”又当“裁判”,这样既不是“过程正义”又不是“结果公平”,怎么能不授人以柄?
“小冰”团队有可能会申诉:我们有第三方的检验呀。据报道,小冰创作的诗歌,化名向豆瓣、简书、天涯等多家网络及平面媒体投稿并获得录用,目前为止除微软自行披露外,尚未被人类读者察觉。作为一个“半职业”的文学爱好者,我只能对此报以“呵呵”,并将其定义为“任性”和“撒娇”了,因为:1)豆瓣、简书等平台不具有任何发表的门槛,作品得到“录用”只能说你家网没断;2)诗歌乃至文学在当下时代的冷遇又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尚未被人类读者察觉”很有可能就是“压根没人在意没人看”;3)即使有人在意有人看,在当代中国诗坛“我写的你看不懂,你看不懂说明你不懂,你看懂了他妈的还是说明你不懂”的魔幻现实下,估计也懒得察觉或羞于察觉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