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武: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与社会危机,独立30年后的乌克兰社会(3)

2023-04-30 来源:飞速影视
显然,对于乌克兰危机的解释,不论是大国博弈还是文化分野,在乌克兰独立至今的多次危机中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了影响,但是这并不足以解释为什么几乎每次危机都会升级为全国规模的大危机其至演变为影响欧亚地区局势的大动荡,造成政府变更、地区分离甚至长期的流血冲突。基于此,本文尝试运用社会学的分析方法,立足于乌克兰国内,从社会分层、社会流动和社会危机三个层面探讨转型背景下乌克兰反复爆发全国危机的深层社会原因。

一、乌克兰的社会分层与特点


社会分层作为现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指基于收入、教育水平、权力大小、职业声望的不同,个人和群体自上而下在社会结构(阶层)中所处的位置。分层反映了社会异质性和群体的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伴随着苏联解体,独立后的乌克兰打破了苏联时期的阶层结构,市场化转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社会分层,形成了以寡头精英、中产阶级和低收入群体为特征的社会结构。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大衰退不仅加剧了三大阶层的分化,而日造成了不同地区、行业和城乡之间的分化。
(一) 乌克兰的社会分层
独立30年的乌克兰经济与社会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1年独立到1999年,这段时间最显著的特点是经济持续衰退。第二个阶段是从2000年到2008年,乌克兰经济迎来了短暂的增长。第三个阶段是从2009年至今,虽然这一时期经济有过阶段性增长,但相对于经济增长大衰退、颜色革命、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2013-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克里米亚事件、顿巴斯冲突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更能反映这一时期的特质。独立以来的乌克兰并没有实现人们所憧憬的繁荣,反而被一次又一次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的阴霾所笼罩。和1991年的统计数据相比,30年后的今天,乌克兰煤炭和糖的产量下降了80%,钢铁和牛奶的产量减少了50%。煤炭、糖等物资的产量下降在乌克兰只是冰山一角,产业的萎缩更是不胜枚举。在这些生产指标下降的背后,是苏联时期形成的阶层结构被彻底打破。
伴随着所有制的改革,产生了新的社会结构。一部分人凭借权力、知识与家族背景成了精英;一部分人进入了中产阶级的行列;随着成百上千的矿山、工厂和作坊关闭,大型农场被毁,数百万工作岗位流失,大量乌克兰民众不可避免地滑落到了社会底层,组成了庞大的低收入群体。
与经济大衰退相伴生的是寡头的崛起。独立以来,第一任总统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LeonidKrawchuk)开始推行内部私有化,而大规模的私有化改革在列昂尼德·库奇马(LeonidKuchma)执政的10年内完成。随着私有化改革的推进,乌克兰出现了一个拥有巨额财富的阶层。这些人堂控着乌克兰的工矿企业、能源、交通运输、体育竞技、新闻媒体、金融行业等。随着财富的快速积累,他们开始向权力靠拢,或通过培养代理人,或竞选议员甚至总统。这些人通常被称作“寰头”,以极低的人口比例占据着乌克兰绝大多数的财富。通过“橙色革命”上台的尤先科,凭借个人的经济智慧和机遇,为乌克兰经济带来过短暂的增长,在还未取得打击寡头的重大进展之时,遭遇了2008年的经济危机。尚未完全摆脱经济危机的乌克兰先后经历了亚努科维奇和波罗申科两位寡头,遭遇了全国性的危机,并且还失去了克里米亚,东部冲突持续至今。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