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打杀杀、来来去去,顿巴斯从未屈服(2)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暗无天日的矿井工作与迅速工业化带来的财富浪潮,让顿巴斯成为冒险家的乐园。到1884年,一些主要城镇的本地居民只占总人口的11%。从乌克兰西部和俄罗斯流浪来的无家可归者先行抵达,淘金的乌克兰人、俄罗斯人、希腊人、德国人、鞑靼人、瑞典人、罗马尼亚人接踵而至。威尔士人约翰·休斯建立起采矿村尤兹夫卡,苏格兰人加斯科因建立了另一个居民点。两个村镇后来有新名字:顿涅茨克市和卢甘斯克市。
季节性工人是辗转来到顿巴斯的又一波移民。他们被沙俄帝国视为不安分的流动暴徒,在矿坑中传唱着监狱歌谣,没人知道第二天下井后能否活着回到地上。狂欢的夜间活动让乌克兰其他地区传开了“顿巴斯人好喝酒”和“顿巴斯人爱盗窃”的说法。百年之后,乌克兰社会学家Oksana Mikheeva研究这些传闻,发现当年的顿巴斯工人不把“从国家那儿偷东西”视为犯罪,而是认为这属于“物归原主”。如今,人们只能从沙俄帝国残缺的处决档案中看到一小部分偷窃者的名字,他们是顿巴斯的第一代“英雄”。
注意到这些“工人暴徒”的不只是沙俄政府。来自扎波罗热州的钢铁工人马赫诺将顿巴斯变为无政府主义军事运动的中心。1917年到1921年的苏俄内战期间,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省——包括今天的顿巴斯及扎波罗热州、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一部分——战争不曾止息。形形色色的白军(反革命武装)分支,互相争斗不休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都未能在此立足。
研究者常用“最原始”和“最底层”形容那场内战。基辅政权“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收复东境时主动止步于顿涅茨克边界;红军领导人托洛茨基用他标志性的双关语说“不戴防毒面具就不能去顿巴斯”,因为那儿有漫天煤渣,更因为那儿的斗争环境“有毒”。顿巴斯战士白天在一线冲锋,晚上和农民一起喝酒。他们野蛮而顽强,不相信爱国主义或法律秩序,只信仰矮小的“马赫诺老爹”——他们的第二代“英雄”,而“老爹”和来自莫斯科的红军三次联手、又三次开战,今天是“红军的一部分”,明天就是“马赫诺匪帮”。
但顿涅茨克“独立”后建立的苏维埃共和国只维系了1个月的寿命,列宁很快就将顿巴斯并入乌克兰,这个决定后来被俄罗斯总统普京反复提及和批评。
斯大林塑造了顿巴斯的新一代“英雄”:在工业生产中创下新纪录的工人、女拖拉机手,以及法捷耶夫笔下的“青年近卫军”。顿巴斯的城镇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直到2016年,在一场大规模改名运动中,乌克兰政府将这些由“苏联英雄”命名的城市恢复为乌克兰原地名。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