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康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11)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又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在儒家看来,只要“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就不必理会死亡。因为“人生活一天,便要作一天应作的事情,对于将必至的死,不必关心,不必虑及,更以死为息,为一生努力之最后静息,如此则又何必恶死?”①真正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应该是如何在短暂人生中赢得永恒和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这是儒家的生命智慧,也是它看待人生的基本价值原则:承认死亡的存在,但以德行功业文章的不朽来抗拒死亡的必然性,并以此作为个体生命永存的象征:“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曹丕《典论·论文》)“我志在删述,重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李白《古风》其一)可见,儒家生命智慧的核心在于:关注存在的社会价值,而不是个体寿命的长短:“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孟子·告子上》)
道家的生命智慧则不同。道家看人生的出发点是“道”,道的特点是:“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庄子·大宗师》)“缓急相摩,聚散以成……穷则反,终则始。”(《庄子·则阳》)在道家看来,只要顺应大自然的循环变化,加入到宇宙的运行秩序中,就无所谓生死的变化:“孰知有无死生之一守者,吾与之为友。”(《庄子·庚桑楚》)既然对死亡的超越无法在现实世界中实现,那么就将这种超越落实在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中:“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因此,庄子讲的“道”,“不是自然本体,而是人的本体,他把人作为本体提到宇宙论高度来论说,也就是说,它提出的是人的本体存在与宇宙自然存在的同一性”②。这个所谓的人的本体,就是庄子所说的“至人”“神人”“圣人”,就是古代作家如李白等所向往的神人、至人般的绝对自由:
“得心自虚妙,外物空颓靡,身世如两忘,从君老烟水。”(李白《金门答苏秀才》)对李白来说,“道”与淳真高洁自由奔放的人格是同义语,追求道,就是追求在时间(无生不死)和空间(羽化登仙)的拔俗超世,使自我进入空灵的自由境界,在诗歌中则表现为遗世独立,仙袂飘举的傲然风骨:“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焉能与群鸡,刺蹙争一餐。”(《古风》四十),“凤孤飞而无邻”(《鸣皋歌送岑微君》),“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