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库切的三种面孔(3)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我们知道,许多有意思的主题就产生在这种种困惑之中,在个人与世界相遇之际,任何微小的细节都可能埋入宏大叙事的伏笔。自传性书写不仅是很好的创作题材,也可以作为一种叙事策略。欧美文学一直有自传性书写的传统,在晚近的格拉斯、莱辛、奈保尔、尤瑟纳尔那儿更是得心应手的叙事方式。顺便指出,过去中国小说相对缺乏这种传统,因为背后有一个坚不可摧的叙述主体,就是历史。
然而,在库切这儿,自传性作品自有书写日常卑琐的权利。他笔下的男孩约翰,懵懵懂懂地走入这个世界,却留下耻辱和羞愧的记忆。日后逃离了种族冲突日益加剧的南非,依然在人生的岔路口徘徊不定。当他成为盘桓在大英博物馆里孤独的精神流浪者,却陷于高雅与高尚相悖的歧路彷徨。成长就是从简单的认知开始,逐渐去领悟人生哲学,这样的人生不可能被英雄化。从自我的视角审视自我,将自己作为他者来观照,这是库切的妙招——借此传递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描述许多别人很难处理的且又不能忘怀的历史场景。
讲寓言的大师
从早期的《内陆深处》《等待野蛮人》到晚近的《耶稣的童年》,构成了库切小说的寓言王国,可是叙事主体和场景的不确定性却带来了逃避现实之嫌。尤其是获得布克奖的《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曾引发南非文学界的巨大争议。逃避战乱的K被认为是一个懦弱的主人公,批评者指责库切不顾种族冲突的历史真相,等等。库切不得不为此申明,他的主人公或许就是逃避英雄主义的英雄。其实,这个寓言式故事恰恰从更广阔的视野中揭示了南非黑人的生存状况,真切地描述他们对自由的渴望。
库切的寓言故事无疑具有漫射性的叙述张力。在《内陆深处》里边,玛格达与亨德里克的主仆关系的转换,或许表现了前殖民者与被奴役者之间复杂的隐喻关系,或许亦正如她所想象的情形——“亨德里克也许占有了我,但这实际上是我拥有一个拥有我的他。”书中关于玛格达的孤独、恐惧与欲望的描述,带有一种污浊的诗意,充满正反啮合的意象。
一九八〇年出版的《等待野蛮人》为库切带来了国际声誉,小说让人联想到康拉德的《黑暗的心》,却与康拉德的叙事形成反向呈示。那个谜一样的蛮族姑娘以“他者”的存在反衬着文明世界的价值荒谬,老治安官的暧昧立场实际上表明一种伦理困境。主人公若隐若现的玩世态度不妨说是走出黑暗的原罪意识,而一系列自我救赎行为则形诸超越世俗价值的乖张任性,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普泛化的美学张力。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