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库切的三种面孔(4)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与早先意象丛生的叙述完全不同,《耶稣的童年》的笔墨极其简约而平实,这倒让人格外费心琢磨故事的内在寓意。故事中的诺维拉仍然是一个“乌有之乡”(nowhere),这种设置显然用以剥离现实世界的政治语境。如果说《等待野蛮人》由战乱看取文明与野蛮之轮回,这里却是从平等、和谐、井然有序的社会氛围中透视反乌托邦的人性陷阱。关于这部作品,曾有专文评述(《“有关政治的超越政治话语”》,刊于《读书》2013年第9期),这里就不多说了。
当然,库切的寓言性书写并不仅仅见诸这几部小说,其自传体三部曲以“外省”对应文明中心,本身就嵌入了可以引发种种联想的隐喻。卡鲁的百鸟喷泉农庄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地方,亦未尝不可作为一种乌托邦想象。年幼的约翰与母亲坐车经过斯瓦特贝赫隘口,从车窗扔出一张糖纸,看着它在空中飘舞,突然想到他终有一天要回到这里……这种细微的笔墨中亦自有丰富蕴意。
烹调文本的多面手
库切在评论博尔赫斯小说时,提到一个“文本性”概念(见《异乡人的国度》)。博尔赫斯喜欢对传说或是见诸记载的人物、事件进行“重述”,但他“篡改”和“歪曲”的蓝本往往并非实有其事的文本,在《小径分岔的花园》自序中他不无得意地宣称,有一种小说做法就是“伪托一些早已有之的书,搞一个缩写和评论”。这是他常用的套路。
不过,库切的改写与重述倒是据于真实的文本,这跟博尔赫斯迥然相异。他的小说《福》就是对笛福的鲁滨逊船难故事的改述,但主人公由克鲁索换成女性船难者苏珊·巴顿,星期五则被割去舌头而不能表述自己,这或许是“黑人无声”的隐喻。但是,缺乏文字能力的苏珊也不能书写真相。所以,除了对笛福文本的改写,《福》本身还是一个三重叙述的故事,从苏珊、星期五(身体语言)到丹尼尔·福(笛福原名)和库切,恰如库切评论博尔赫斯的文章里所说,在语言叙述中,过去被还原成一系列叠加的现在状态。
库切另一部文本性实验作品是《彼得堡的大师》,叙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回到彼得堡调查继子巴维尔的死因。故事中许多情节与陀氏若干作品形成了有趣的互文关系,需要参照《群魔》《罪与罚》那些作品去解读。但是,这并不是一部忠实于陀氏原著和历史事实的小说,书中将巴维尔与涅恰耶夫小组的伊万诺夫捏合在一起,这就跟无政府主义的恐怖活动产生了关联。库切大胆虚构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跟涅恰耶夫相遇的情节,不能不让人联想激进主义让青少年成为杀手和烈士的历史背景。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