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漫记③丨庙街:一条“平民街”浓缩了香港开埠史(3)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港片青睐的取景地
灯光下,阿永端着餐牌,挎着一只腰包,站在宁波街与庙街的十字路口。
当背着双肩包的欧美游客经过时,他用英语招呼,推着婴儿车的中国面孔出现时,马上切换粤语或普通话,如果面前走过眉心点着红的印度客人,阿永会用印地语上前攀谈。
穿着一身白色T恤,头发染成银白色的阿永,今年35岁,在庙街的这家大排档已经工作了四年。他的职责是向每一个路过的人推荐菜式,并尽可能的让游客坐到自家排挡内。
庙街的大排档,用防雨的帆布搭起顶棚,沿街排上桌椅,出售的多是海鲜产品:潮州人擅长做的蚝烙、香港人爱吃的咖喱鱼蛋,以及每只足有十几厘米长的皮皮虾,用盘子盛好摆在路边,在各国游人面前“实物展示”。
阿永的工作时间,与庙街的作息相同。每天下午5点多上工,晚上9点左右,人流量达到峰值时,是阿永最忙碌的时候。而到凌晨1点半以后,行人渐寥,一些档口会选择收摊。
因为游客众多,这里的商贩大多会说几种外语,不过只限于简单的推销和讲价用语。
在福伯记忆里,庙街的过去并不是这样。
福伯在庙街开档已经三十多年,算是整条街上最有资历的“老街坊”之一。他告诉新京报记者,庙街最热闹的时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货品都是本港小作坊生产,本地拿货,本地销售,价格非常便宜,而来来往往的客人,则以香港人为主。“那时候的庙街,还不是一个旅游景点,就是街坊平时买东西的地方。”
庙街的“平民味”,使得其极富香港地域色彩。基于这个原因,不少港片会在庙街取景:《古惑仔之庙街十二少》、《食神》、《庙街故事》、《庙街十三妹》这些内地观众耳熟能详的电影,都以庙街为背景地。
阿永端着餐牌,挎着腰包,站在大排档前用各种语言招呼客人。
浓缩的香港开埠史
在庙街贩商商会主席陈锦荣看来,庙街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香港的开埠史。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