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漫记③丨庙街:一条“平民街”浓缩了香港开埠史(4)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包括庙街在内的油尖旺区,是九龙半岛最早开发的地区。陈锦荣介绍,“庙街”得名于一座供奉妈祖的天后庙。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之前,九龙天后庙一带还没有填海造陆,如今的庙街不远处便是海湾,很多渔船会来这里避风。久而久之,九龙“避风塘”便声名鹊起。因为渔船众多,一些小贩便在天后庙前摆摊出售杂货商品,当货物需求量增多,市场增大后,零星的地摊连成片,天后庙前便形成了市集,“庙街”之名便由之而来。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越南战争期间,一些美军会在香港登岸休整。手头阔绰的军官会选择去对面的湾仔消费,而普通士兵则更愿意在消费低廉的庙街流连。
庙街的产能因此被刺激,一些本港的家庭作坊,会依据西方人的身高体形,生产出牛仔裤、衬衣,然后送到庙街出售。
这是“香江奇迹”起飞的年代。维港两岸的港岛和九龙,一幢幢唐楼内,家庭作坊彻夜不息,运货的车就在楼下等着。福伯记得,自家最早也是开制衣作坊,父母在家里生产,自己和几个兄弟姐妹推着成衣,到庙街出售。
陈锦荣介绍,庙街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现,五十年代成型,主力游客已经更新过好几代。七十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庙街市面上开始出现大量日本游客;八十年代,来自韩国、中国台湾等地的客人开始涌现。而进入九十年代,尤其是回归以后,内地游客越来越多,不少档口的摊主都开始学习普通话,并将注意力转移到内地市场。
“我卖的牛仔裤,都是香港出样式,然后送到东莞去加工的。”福伯告诉新京报记者,随着香港的产业升级,加上成本上涨等原因,本地的制造业多转移到了珠三角地区,“价格低,质量好,没理由不去嘛”。不少档口的摊主也表示,自己的主要进货渠道来自内地。
来自珠三角各地工厂的产品,在庙街汇聚,然后再售往世界各地。四百米长的庙街,正是粤港经济紧密联系的缩影。
客人稀少的时候,福伯一个人坐在摊位上看报纸。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