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孤身一人”变成“孤独”:一种现代情感的诞生(2)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Geoffrey Johnson 油画作品
孤独是如何被发明的?
18世纪末以前,公开发表的英文文本中很少提及“孤独”。的确,“孤独”这个词的第一次出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大约从1800年起,“孤独”一词开始被越来越频繁地使用,直到在20世纪末达到高峰。
孤独的意涵在这段时间里也发生了改变。在16和17世纪,孤独并不像今天这样在思想和心理上具有如此分量;它仅仅表示“孤身一人”,相较于心理或情感体验,它更多地是一种身体体验;“孤身一人”(oneliness)从“孤独的”(lonely)一词衍生而来,仅仅是指一个人独处的状态。“孤身一人”常被用在与宗教体验有关的语境中,因为这种状态意味着一个人得以与永远在场的上帝共融。
1656年,文物研究专家、词典编纂家托马斯·布朗特出版了《难词详解》一书,又名《一本解释现在用于我们文雅英语中的各种语言的难词的词典》。该书历经数个版本,是早期词典中最大部头的一部。在1661年版中,布朗特将孤独解释为:“一个人[原文];独自,或孤独,独身。”英国词典编纂者、速记员以利沙 · 高斯于1676年出版了自己的《英语词典》。在这本词典中,他将“孤独”定义为“独处”或“独自游荡”,并没有现代的“孤独”所具有的负面情感内涵。
虽然在19世纪以前的印刷文本中,“孤独”(loneliness)一词的含义没有那么丰富,“孤独的”(lonely)则不然。然而,后者更多地是指一个人的身体状态,而非针对情感状态的描述。这一点不仅在批评当今普遍存在、不可避免的孤独的本质方面至关重要,还挑战了认为过去之“孤独”与今日等同的观点。这些观念之所以值得推敲,是因为它们暗示了情感是静态的,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然而,在莎士比亚的研究中,这类观念却司空见惯,例如,哈姆雷特的独白就表达了人类的孤绝处境所带来的永恒影响。
如果我们不拘泥于词源上的用法,在《牛津英语词典》中,最早起源于16世纪的“孤独的”(lonely)一词有以下两种解释:“1.由于没有朋友或无人陪伴而感到悲伤。无人陪伴;独自一人……2.(某地)人迹罕至、偏远荒僻。”约在1800年以前,只有第二种释义——“人迹罕至、偏远荒僻”之地——被频繁使用。而在这之前关于孤独的叙述中,充满了宗教启示和对人类愚蠢行为的道德叙述,以及对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偏远之地的物理描述。比如《圣经》中的孤独通常表示,由于耶稣“返回孤独之地祈祷”,弥赛亚与其他人在肉体上分离(《圣经·新约·路加福音》第五章第十六节)。就连塞缪尔·约翰逊的《英语大词典》也将“孤独的”(lonely)这个形容词单纯地解释为落单的状态(“孤独的狐狸”),或是荒僻之地(“孤独的岩石”)。这个词并不一定带有任何情感意义。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