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孤身一人”变成“孤独”:一种现代情感的诞生(5)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Geoffrey Johnson 油画作品
独处、性别与阶层
相较而言,出于艺术和风雅之目的选择独处,则是有教养的中产阶层的行为,因为独处需要远离经济活动的物理空间和时间。传统上,只有生活优裕的白人男性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惯例不适用于黑人作者和女性,因为女性向来需要通过家庭结构而非个人成就来获得社会认同。
一切情感状态和情感表达都受性别所限,古今皆是如此。这种性别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情感的社会化表现如何证明和维护了传统的社会关系。在16世纪,女性喜欢流眼泪表明女性比男性更湿润,缺少男性身体的热量。而在19世纪,眼泪却是女性气质、女性无法适应公共生活的标志,表明女性注定以一种完全不同(但还是有影响力)的方式低人一等。
与眼泪类似,孤独的女人也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隐喻,反映了人们对女性的消极期望,尤其是18世纪晚期以后的中产阶级女性,她们的地位越来越局限于家庭。在早期的现代文学中,独身女性——通常是不受人管教的老姑娘或寡妇——在私人和公共领域之间徘徊,扮演全然不同的颠覆性角色,威胁着父权制的秩序。因此,独身女性有可能被视作一种威胁。
男性也有与独处有关的性别化角色。一种传统认为,男性会出于宗教或智识上的原因,以隐士或学者身份过一种与世隔绝的日子。事实上,卢梭在找寻孤独时也欣然采纳上述说法来描述自己。女性有可能因宗教而独处,后来也有可能因投身创作而独处,但在西方文学中,孤独更多是被强加于她们的,一个常见的文学隐喻就是被恋人抛弃或无视。克制和忍耐成了女性的命运,这与自我赋权的独身理想大相径庭。有关女性角色的一种夸张表述就成为《第十二夜》中维奥拉想象出来的姐妹:“她因相思而憔悴,疾病和忧愁折磨着她,像是墓碑上铭刻的‘忍耐’之化身,向着悲哀微笑。这难道不是真正的爱情吗?”(莎士比亚《第十二夜》第二幕,第四场,第一百一十至一百一十三行)“被遗弃的女人”在某种程度上与“独处的男人”诗意对应,也构成了17世纪及以后个人信件与往来通信这一悠久文学传统的一部分。

当“孤身一人”变成“孤独”:一种现代情感的诞生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