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克》,大卫·芬奇的“一生之作”(3)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黑择明
突破“大片”模式,导演最具野心的作品
1941年,一位初次拍电影的25岁导演,一位特立独行且酗酒成性的编剧,一位才华横溢的摄像师,还有一群来自纽约的舞台剧演员和电台播音员组成团队,受到“雷电华”电影公司的支持,可以不受限制、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拍一部电影。于是,他们创造了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个故事很多人已经知道了,那就是《公民凯恩》。
毫无疑问,《公民凯恩》是世界电影史上经典中的经典,说“没看过这部电影就等于没看过电影”,恐怕是杠精都无法否认的一点,几乎所有高校的电影专业学生都曾经用这部杰作“拉片子”,连罗杰·伊伯特这种大神人物都看过三十几遍了,还是难以记清楚里面所有的场景转换。拍电影的人没看过《公民凯恩》,就像号称书法家的人说自己没临摹过王羲之一样,那他的艺术是不会可靠的。
所以我们不必再去谈论《公民凯恩》的经典性,这是毫无争议的,但大卫·芬奇的新作《曼克》还是很值得我们讨论一番的:尽管这部电影已经成功地引起了各路影迷的注意,虽然它远远没有《公民凯恩》那么复杂,但看一遍就想领会它的神髓,也并没有那么容易,特别是当我们对电影的认知已经被好莱坞流水线式生产的“大片”洗脑已久,而这恰恰是导演芬奇要突破“大片”模式,尝试执导的最具野心的一部作品。
必须承认,好莱坞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国、各民族一流的、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但他们是否能够一展个人的艺术抱负就很难讲了(在《曼克》中我们看到,差不多一个世纪前已经是这样了),因为个人的艺术个性总要让位于“票房”,所以好莱坞的艺术总是打了折扣的。比如根据维姆·文德斯《柏林苍穹下》翻拍的《天使之城》,就将对生死的哲学思考变成了甜美的八点档肥皂剧。
拿芬奇自己来说,他翻拍的瑞典电影《龙纹身的女孩》较之原作也更“商业”了。但每个有追求的好莱坞导演心里都有他们的“一生之作”,那么,《曼克》之于芬奇的意义就是如此。芬奇也不限于我们平时所认为的那个惊悚片导演——他确实通过此片证明了自己。
美国大萧条对中国的重创
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部传记片,关于美国著名编剧赫尔曼·曼凯维奇在60天内写出《公民凯恩》的故事。当然这也是一部“元电影”,它仿佛是《公民凯恩》的一条长达126分钟的注释。通常好莱坞模式的传记片注重个性的刻画,但往往问题也出在这里,它会将主人公的某种个性无限放大,有时候会让人误以为是个超级英雄电影;也有很多传记片将重点落在“美国梦”的破灭,但结论总会让你以为这是个“性格问题”,都怪他自己本人。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