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漂流》前“低欲望”社会的狂热与孤独(4)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作者将日本住宅的变化置入消费社会的大背景下,他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判断:“住宅的定义,正逐渐由家庭成员与社会或超自然的交流场所,变成为了争取更多社会生产力而筑起的功能性斗争要塞。”而这种设计,本质上服务于当时日本社会“事以扩大与效率为原则”的方针。
拐点 消费狂热后的倦怠
当消费达到饱和、内需停滞,消费文明体系下的民众开始倦怠。于是,年轻人开始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大街上出现“促进消费公司”、“供给过剩公司”,电视节目开始拍摄反映颓废人生的电视剧。大众并不愚蠢,大众看破了消费的路数,但站在消费文化的饱和点上,大众困惑的是,自己该如何克服与日俱增的虚无感?
藤原新也以1980年为转折点,讲述了日本社会的变化。他举了田园调布(位于东京都大田区的高级住宅区)、反核运动、宪法阅读运动等例子,说明随着经济热潮的消退和消费文化的饱和,日本人不但愈发孤独,对既有现象的怀疑情绪也日益浓重。在这个固化社会里,都市人反而像一个个无根的漂泊者。而这幅图景正是低欲望社会的前兆。
就在这一时期,日本社会兴起了行善风潮、《日本国宪法》热卖、卡拉OK现象等,揭示了弥漫在日本青年人群中的“空虚感”。对于行善热潮,藤原新也直言不讳道:“大众对行善运动的热衷以隐恶扬善、拯救人类为名,却不知不觉将生活中的自我救赎当成了他们的目的——这便是我假说的结论。”生而为人,缺乏精神支点,被有罪意识笼罩,渴望被拯救,这是埋藏在日本青年中的微妙心态。而行善反而成了个体赎回自己意义感、消解“被害妄想或加害妄想”的方式。
商业集团迎合了日本市民的这种心态,以爱、和平、正义、善良之名,制造各种消费途径,诱导市民吐出自己的存款。部分人跳入了这个消费陷阱,但也有不少日本人,却彻底厌恶了资本家的手段,对刺激消费的方式提不起兴趣。甚至,他们对结婚、生育也表现出背离的态度,日本青年人开始涌现出“独身潮流”,低欲望社会由此现出端倪。
讽刺的是,由于文章触犯了部分商业集团的利益,藤原新也在当时的报章杂志上的连载被无情腰斩,他在书中无奈写道:“我的文字与照片触犯了批判商业手段的禁忌。”
阅读《东京漂流》,让我想起了作家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尽管前者文本更为轻盈,但它们给予我的阅读感受很相似。《东京漂流》不是散碎的杂文集,也并非一板一眼的论文式著述,它像一部作者的回忆录,融汇了他的亲身经历与东京不同时期的典型实例,在再现历史的基础上解读日本的变化。这本八十年代末的作品,今天再读,它对消费主义、个体困境和资本社会的批判与分析依然尖刻和到位,无意中也点出了当前中国青年人面临的精神危机,如果把书中的地名、人名置换,日式句子改一改,它倒真像是一本映射当下的读物了。
□宗城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