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乐团:“厌世”之后,我们该何去何从?(2)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有人把好乐团定义为“小清新乐团”的某种返潮,但他们自己并不认同:“虽然我们音乐听起来是比较清新没错,但是我们这里面讲的事情都是一个议题,或是一个很强烈的感受。”
“小清新”这个词最初,在演化成一种审美潮流之前,指向其实是朝着独立音乐的。当年网络上“莉莉周是信仰,陈绮贞是活佛”这样的调侃还历历在目。吴青峰为张悬写下《无与伦比的美丽》,两人一起在深夜的台北街头奔跑、痛哭的故事,是许多“小清新”对于友谊的标杆性期许。
从 2010 年左右,小清新从独立音乐圈层内的一种风格演化成了一股审美上的潮流,也逐渐被和某种消费倾向捆绑在一起。左小祖咒曾经忍不住百度了一下,本来以为小清新是形容“可爱,傻傻的,甚至装傻”的他,发现其本意是独立流行音乐,左小砸砸嘴:这些歌手离独立音乐可能还有些差距吧?
研究摇滚与社运的台湾文化人张铁志对小清新这件事做了很多研究。他在2004年出版了《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以欧美摇滚为坐标,发问台湾独立音乐在历史中的定位。
后来他把“小清新”浪潮总结为台湾年轻人在“后物质主义”时代下的价值转移,千禧年过后,台湾年轻人不再把物质追求作为最高价值,更重视自我生命的实践。很多人从台北回到各自家乡,开咖啡馆、民宿,也被他视为这种后物质主义价值的实践活动。
而内地的独立音乐人周云蓬则从小清新的浪潮里看出了“个人主义”,他把小清新写进了书里:你可以不喜欢,但应该尊重他们,他们培养了一大批个体的土壤。
这也是好乐团从当年的小清新浪潮里所继承下来最重要的部分:好乐团更加关注个体。
比起公共舆论场上人们来回争执的部分,他们更希望创造一种“内化的表达”。他们的音乐内里是柔美的,个人主义的,细微的,与愤怒的、宏大的、激烈的不同。用张培仁的话说,“民谣是当代人终于放下白天的压力琐碎、关闭网络之后,真正可以沉入心灵的歌”。
好乐团认为,当年“小清新”浪潮中的音乐,听起来是让人觉得轻松的。但是他们的歌,他们觉得一点都不轻松,反而是“沉重的、冰冷的,在说一些别人平时不会说的事”。
对他们来说,那些沉重的、冰冷的,是什么呢?
是看不到金字塔尖,是突然就会消失在乐团海中的压力,也是在生活中,那些最细微最细微,不能跟他人说出口的情绪。
情绪是每个人都会出现的,并不特别的。可在现代生活的重压下,每个个体可以表露情绪、抒发情绪、将情绪变成作品,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