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的人生选择题找到了答案(2)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90后生活在和平年代,有很多人说自己的人生有大志向,可是大志向是什么呢?”在北理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郭丽萍看来,如果学生仅仅追求金钱、地位和权力,那就走偏了,“这个时候的价值引导就显得特别重要。”
“留在国内,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一件很酷的事情。”2017年,面临是否要出国留学的重要关口,机械与车辆学院大三学生刘金佳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在一堂充满思想碰撞的思政课上,毛明院士、孙逢春院士等众多科学巨匠用心用情的讲述,为她指明了人生航向。
“可能我的力量还很有限,但我一定要把这份力量留在祖国”。带着思政课堂上的收获,刘金佳毅然选择了留在国内读研,并争取机会去广西支教一年。2022年,她又成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志愿者,把报效祖国的热情留在了首钢大跳台志愿服务的岗位上。
“思政课的内容不应仅停留在课堂上、教材中,更应该放在国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北理工抓住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冬奥会等重大任务契机,组织青年学生广泛参与其中,上好参与式、浸润式“思政大课”,让最美的青春在报党报国中绽放光芒。在北理工,学生们可以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但树立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的主线始终不变。
思政课要精调“频率”
“他们是为国家奋斗的人,是站在科研第一线的人。本来以为院士离我们很远,但没想到如此平易近人。”宇航专业2019级本科生曹俊维在一堂思政课上的“口述历史”环节中,分享了他两次见到毛二可院士的经历。
“我们平时都听过毛二可院士带团队攻坚克难的故事,但当我向同学们详细讲述突破创新背后的故事时,他们还是被这位耄耋之年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的老人深深打动了。”曹俊维说。“口述历史”是北理工思政课堂上的一个创新举措,由学生站上台,讲述他们眼中的“四史”,以及学校的红色校史、学科专业史等。
为了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北理工推出了“翻转课堂”、青年教师工作坊、教学练兵、学情调查、教师开放日、集体备课等一系列举措,拉近师生距离,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取得了良好效果。
“孩子们的成长过程是需要一位偶像的,但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偶像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杨才林一直鼓励学生们用新媒体的方式讲述自己偶像的故事。让杨才林印象深刻的是,曾有一名同学说:“钱学森是我的偶像。”杨才林反问:“他为什么是你的偶像,你如何讲述他的故事?”之后,这名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把钱学森从海外归来的经历剪辑成了一段小影片,在全班播放。在杨才林看来,不管是影片、书籍还是课堂,当学生去钻研钱学森、去感受科学大家报国历程时,“学生们便能从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中,受到深深的爱国主义教育”。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