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度下学年高一年级阶段性检测(四)语文(2)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张岱在《西湖梦寻》中说“梦中之西湖”胜过真实的西湖,明代文人喜欢讨论只存在于纸上的图林,此类表述归结起来就是“心中之物”胜过“心外之物”,中国哲学史上有许多人服膺这一重要观念,相近提法有“心即物”“心外无物”“心物不二”和“万物皆备于我”等。对物叙事的认识应该置于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上,如此方能准确把握我们这方面的叙事传统。
比利时汉学家李克曼认为永恒之物存在于中国人的心中,他甚至还为这种态度提供了原因——之所以物要“存于人心”,是因为历史上每次改朝换代几乎都伴有对大量艺术珍品的抢掠和焚烧。李克曼所说的只是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在农业和手工业时代,建筑物使用的材料一般都不大结实,为此每隔一段时期便要重新修建。比如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滕王阁,迄今已经历了29次重修。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比现象世界更接近真理,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亚里士多德对“心中之物”的高度肯定,让我们看到物叙事研究的根本意义所在。
(摘编自傅修延《文学是“人学”也是“物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可文学即人学的观点,但反对只强调人学而忽视物学,因为物也是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
B.目前我们要加强对文学中物的研究,尤其是一些与人关系密切的物,探究其携带的多种复杂巧妙的意义。
C.文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其作品中的物只有与人有关,具有一定的隐喻与象征,才会获得特别的意义。
D.物叙事是文学作品的组成部分,它是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仅具有文学创作上的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文学研究中重人轻物的现象写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新颖独特。
B.文章认为比利时汉学家李克曼分析了永恒之物存在于中国人的心中的原因是不正确的。
C.文章注重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来剖析物叙事在文学中的根本意义,论据丰富而有力。
D.文章论证了“人学”“物学”的统一性,是因为两者自身存在无法剥离的紧密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物”一词妙在将“人”与“物”组合在一起,表明两者在识别某人时具有同等作用,都应成为文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B.唯物主义认为精神依赖于物质,在文学作品中也是如此,物质生产是精神生产的前提,作品中的物往往是事先存在的。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