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市2022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一模)语文试题(4)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政府的宣传教育是通过制造一种强烈的情绪感召力来达到对公众的思想进行有意识引导的活动, 实质上是通过引导公共舆论来塑造一种社会氛围,从而达到影响个体的目的。政府对公共精神的宣 传为公众提供了一种倡导和推崇公共精神的社会氛围,能够改变人们对公共精神的看法与评价。政 府对公共精神的宣传教育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针对宣传的对象主要是已经生活于复杂社会中 个体的现实,宣传的基调应该避免使用命令式的专断性话语,采用一种平等交流与劝导的态势,将 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凸显公共利益的实现对个体利益满足的意义。
相对于以灌输方式为主的学校理论教育和以感召方式为主的政府宣传教育,现实的参与实践是一种更加直接、有效的公共精神教育形式,也是公共精神的生长点所在。公民气质的养成最终要在参与实践中才能得到升华。正如亚里士多德指出的,“政治上的美德实际上就和生活中的技艺一样,都是通过练习和不断的运用而积累起来的”。公共精神的培育以学校的理论教育和政府的宣传教育为前提,但通过外界导入的公共精神理论知识和价值理念只有在民众参与的自我实践锻炼中才能够得到巩固,也才能够将外在的规范性要求不断内化为个体的自觉意识。正是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对公共事务的直接参与是对民众进行公共精神教育最有效的形式。
当前,可以将民众对基层公共事务的参与作为社会领域与政治领域公共精神培育的训练场,不 断扩大参与的广度、深度和范围。基层公共事务和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基层公共事务 中民众的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形成了直接的交汇点,公共精神倡导公共利益保护的理念在此能得到 最直接的检验。基层公共事务参与中,公共协商与对话的进行使得对不同意见的宽容和不同利益间 的妥协成为一种必要。为了整体公共利益的达成,诸多个体必须重新审视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私 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并对个体的利益主张做出相应调整,基层公共事务的参与由此为民众公 共精神的历练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平台。
公共精神是一国民众道德素养的核心部分,民众具有充沛的公共精神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教育则是培养一国民众公共精神的有效举措。其中,学校理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健全民众关于公共精神内涵与价值的理性认知,政府宣传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营造尊崇公共精神的浓郁氛围, 民众自我实践教育的主要目的则在于将公共精神理念内化与升华。三种公共精神教育的形式相互配合、协同增益。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