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移民小城为背景,这位老师将班级变成“理想国”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作品隶属“柏林学派”的德国女导演玛利亚·施佩特今年推出的纪录片新作《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虽然先后斩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评审团奖、香港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竞赛火鸟大奖,不过217分钟的时长,也似一道无形的门槛,阻隔一些观众靠近。但就本片记录的内容与承载的意义而言,三个半小时远远不够。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
巴赫曼是德国工业小城施塔特阿伦多夫某所小学六年级毕业班的班主任,他与众不同的教学理念与实践方式,以及班里19个十来岁孩子的从中受益,均非一朝一夕能够达成,需要依靠时间的日积月累。观众若不能长时间沉浸于他的课堂内外,便无从感受师生相处的氛围,难以明白其中的珍贵——临近花甲即将退休的巴赫曼,不仅像中国古代的先贤般,向他的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以平和且平等的态度,让他们初窥人生哲学大书的一页,建立与社会的关系。
鉴于这些学生来自土耳其、以色列、保加利亚、摩洛哥等不同国家,均有移民背景,巴赫曼充满人文色彩的课堂,亦成了曾被移民与难民重塑形态的德国乃至欧洲当下社会的理想化缩影。
移民子女的未来
施佩特镜头下的巴赫曼,首先是讲究秩序的教书匠。十几个孩子在冬天的清晨走进教室,因为有人说了句话,被他全部请出,直到他们悄无声息走向习惯就坐的位置(学生们没有固定的座位),他才作罢。有时他会在学生完成某项作业之后让他们提前放学,不过前提条件是他们必须先默默祈祷一分钟,下楼时也要保持安静,不能打扰到仍在上课的其他班级。学生上课发言,则需要先举手。
巴赫曼维持这些听起来特别中国的课堂秩序,不是为了维护所谓的师者尊严,而是想让学生初步认知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社会有一定的运作机制,个体只有充分了解机制怎样运转,才能有序融入其中。
这些学生虽然有些出生在德国,但都来自不太富裕的移民家庭。他们的父母冒着可能死在路途的危险,告别故土、来到施塔特阿伦多夫打工的目的,是为了让后代过上更有保障更加稳定的生活。他们与大多数同龄人相比,缺乏青春反叛的资本,身上肩负的重担不仅关乎自身的前途,还有整个家庭的未来。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