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最新最美的戏剧艺术(高峰之路)(2)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中国话剧艺术重要奠基者欧阳予倩,在担任中央戏剧学院首任院长伊始,就从教学和创作两个方面探索中国人自己的演剧体系。欧阳予倩精通戏曲、学贯中西,他大力提倡话剧演员训练方法向中国传统戏曲学习,以实现“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最新最美的戏剧艺术”理想。
焦菊隐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的老舍作品《龙须沟》《茶馆》、郭沫若作品《虎符》《蔡文姬》、田汉作品《关汉卿》等,推动话剧民族化的探索迈进新境界。“焦菊隐始终坚持的原则是扎根于民族生活的土壤,取源于民族文化的传统,立足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形成了以民族化为核心的导演学派。”“焦菊隐导演学派”和以焦菊隐为奠基人、以表演艺术家于是之为代表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是中国戏剧艺术家在舞台艺术实践中探索“中国演剧体系”的可贵尝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戏剧学院在欧阳予倩、焦菊隐、黄佐临等人发起并实践的现代话剧探索道路上,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逐步确立在现实主义基础上向表现美学拓展的创作理念,呈现出思想性、艺术性并重的生动局面。时任院长徐晓钟在坚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注重现实主义原则的同时,发扬中国传统艺术特点,融合东西方戏剧艺术元素,把诗意与写意融入导演艺术。其作品《桑树坪纪事》在文艺界引起很大反响,被誉为新时期里程碑式的戏剧作品。
徐晓钟提出:“坚持和发展现实主义美学,在更高层次上学习和继承我国传统艺术的美学原则,有分析地吸收外国戏剧一切有价值的成果,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戏剧理论家谭霈生以戏剧本体基础理论为切入点,投身“中国演剧学派”的理论建构。他认为,戏剧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其内质和外在形式既有稳定的因素,又有变异的成分,因而对它的认识就不能僵化。前辈艺术家、理论家的成果有待我们深入总结,“中国演剧学派”的美学理念和创作方法有待充分研究、继承和发展。
充分融合传统戏曲表现手段、美学原则和训练体系
在形成“中国演剧学派”、创建“中国演剧体系”过程中向传统戏曲学习,绝不仅仅是在话剧创作中加入锣鼓点或戏曲身段等形式手法,而是要学习传统戏曲艺术丰富的表现力,学习中国传统表演艺术塑造人物的独特方式方法,学习戏曲的精神和原则,更好地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丰富人物精神世界,由此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土壤、体现中国传统美学、更具包容性的艺术规律。
融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体验”心理技巧和中国传统戏曲“表现”手段,可有效表达思想情感并创造精美形式。按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演员一旦对人物情感体验到极致,自然就会产生心理外化的强烈需要,与体验相适应的外部表现就产生了,即“通过心理技术达到舞台艺术”。而在艺术“表现”上,在实现由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飞跃上,中国戏曲演员所掌握的手段就丰富得多:凡是可以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精神世界的环节都予以强化,凡与刻画人物无关的生活流水账一律削弱,利用程式一笔带过。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