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珠峰之路,为何从“苦行”演变成中产时尚?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国庆档院线片《攀登者》展现了一幅人类登山史的悲壮长卷,电影中的雪域冰峰折射出那个时代“登山”所背负的期望与重量。从古代寄情山水、登高求仙的文人情怀,到如今一掷万金的攀登珠峰时尚体验,山还是那座山,爬山的人却不再是当年模样。
国庆档院线片《攀登者》一上映就赢得了巨大的关注。除了阵容引人期待,它所讲述的那段背后的生死攀登故事,也成为不少影迷最期待的看点。
电影背后是人类登山史的一幅浮世绘长卷,国族与荣誉、伟大与奋斗,电影中的雪域冰晶折射出那个时代“登山”所背负的期望与重量。

通往珠峰之路,为何从“苦行”演变成中产时尚?


《攀登者》剧照。
早在民国时期,也有人对喜马拉雅山感兴趣,不过是出于传统文人寄情山水、绘画写生的因素,并非现代意义的登山。1960年中国队攀登珠穆朗玛峰,登山事业几乎从零起步的,突破重重困境,培养出国内第一批职业登山运动员。而半个多世纪过去,在娱乐与消费不断发展的今天,“登山”这一行为也发生了诸多变化。从苦行式的攀登到时尚生活方式一般的体验,登山的历史是怎样的?它又是如何演变的?今天,我们就在电影之外,跟大家聊一聊登山在当下的种种象征与景观意味。
通往珠峰之路
从苦行到“时尚”
珠穆朗玛峰是世上最难抵达的地方。
当人类征服了南极北极,穿越最大的沙漠,填满世界地图上的每一处空白,仍然没能登上珠峰——尘世距离天空最接近之处。
1852年一位英国探险家在喜马拉雅游荡,无意中到了珠峰山脚下,他赶紧回到印度殖民地的测量局,宣告自己发现了世界第一高峰,高达8839.917米。测量局的员工满脸狐疑,不相信地球上还有这么高的山峰。经过实地勘探、重新测绘,英国人确认这座山峰真实存在,而且海拔高度比探险家估量的还要更高,今天七岁孩子都能滚瓜烂熟地背出这个数字——8848米。
尽管珠穆朗玛峰的庐山真面目已经呈现在世人面前,然而半个世纪里,没有谁敢冒险攀爬。国民英雄、登山界的传奇人物乔治·马洛里,连续三次挑战珠峰,连续三次失败。乔治把高山当成终身的事业,他第一眼见到珠穆朗玛峰,将其描述为“梦境中最狂野的造物”。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