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珠峰之路,为何从“苦行”演变成中产时尚?(5)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在中产阶级的认知中,登山是郊游的一种扩展,只不过危险系数高了很多倍。索绪尔在阿尔卑斯之旅中携带红酒和丰盛的美食,到了山顶,开酒庆祝,结果香槟里的泡沫比正常更加多,喝起来非常呛口,这是因为海拔高的缘故。
瑞士山区原本人迹罕至,在英国登山者的带动下,成为旅游热点,学者西蒙·沙玛把这个现象称为“伦敦化Cocknification”。19世纪中期,阿尔卑斯俱乐部的主席莱斯利·斯蒂芬说:所有品质优良、见识博学的男人必然热爱群山。
在维多利亚黄金时代,理想的男性样板发生了转变。1813年《傲慢与偏见》主人公达西是一个慵懒,不沾俗务的翩翩佳公子。1847年《简·爱》主人公成了充满激情斗志的工业主罗切斯特。中国学者程魏做了一个比喻,达西是伦敦蝴蝶,罗切斯特是帝国鹰,《傲慢与偏见》的故事背景,局限在德比郡乡村的一亩三分地,而《简·爱》的目光投向了全世界,它的多数人物来自海外殖民地(如罗切斯特、疯女人、梅森、简·爱的叔叔),要么即将去殖民地(如圣约翰),小说留下不少海外风俗、风物的痕迹。
《简·爱》电影剧照。
随着日不落帝国的扩张,冒险精神获得推崇。荣赫鹏远赴雪域,在喜马拉雅群山间攀爬;戴维·利文斯敦深入非洲腹地,在陌生的野蛮部落包围中幸存下来;罗伯特·斯各特与挪威人角逐首先到达南极点的荣誉,并且献出了生命,在旅程的最后时刻,他用僵冷的手指写道:“这里的冰天雪地比温暖舒适的卧室好上一千倍。”
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人散发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后来经济学家哈耶克移民入籍,特意尝试登山运动,阅读探险类书籍,就是为了深入理解“19世纪伦敦知识界的氛围”。那时,中产阶级呈现出阳刚强健的精神面貌,大众舆论中的理想男性应当能文能武、野心勃勃,登山既呈现了欣赏大自然的美学价值,又检验了体力和意志力。
荣赫鹏及其同伴在亚洲有过探险旅程,从东北长白山游历到中亚帕米尔高原,途中一遇高山,便忍不住技痒要去试下身手。“英国人只要看到山就一定要爬到最高处”(荣赫鹏著作《大洲之心》),不过在别人眼里,登山丝毫没有意义。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