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掩其书”作为书法家的心学大师(3)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象祠记》写于《何陋轩记》后,借贵州当地苗族人翻修祠庙之事,引出议论。象,之所以被苗民祭祀,是因它在舜的感化下改恶从善。王阳明由此生发出“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观点,激励世人改过向善。
《奉寿西冈罗老先生诗卷》作于正德十一年三月(1516年),可作为王阳明中期书法的典范之作。江西泰和人罗钦顺潜心格物致知之学,与王阳明常有论学,关系密切。罗钦顺的父亲罗老先生别号西冈退叟,正德十一年适逢八十大寿,王阳明以这件作品作为贺寿之礼。通篇书法苍老沉着,笔力雄健,风骨高骞。王阳明此时已走出了王羲之书法的苑囿,更多地掺入己意,以我为主,一改王羲之结体微微右倾的特点,王阳明书写时字体垂直端正,笔势开放爽利。通观全篇,又显意态祥和,蕴藉隽逸。
同样是在1516年,9月,王阳明由兵部尚书王琼举荐,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即诗序中“正德丙子九月,守仁领南赣之命”。此卷为王阳明在南京龙江关与前来饯行的乔宇、吴一鹏、鲁铎等人的唱和诗。本卷书写流畅自然,用笔清劲洒脱,体势内紧,而行气则疏朗有致,为王阳明行草书代表作品。
尽管为朝廷事务奔波于大江南北,王阳明仍十分重视对子侄辈的教育,希望他们能够从小立志,从事圣人之学,养成良好品德。上海博物馆藏《示诸侄》作于1517年,是一篇有名的家训。王阳明以家族长辈的身份为后代做出表率,言辞恳切,谆谆教导:“吾惟幼而失学无行,无师友之助,迨今中年,未有所成。尔辈当鉴吾既往,及时勉力,毋又自贻他日之悔,如吾今日也。”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阳明在赣州浰头山取得了剿匪的决定性胜利,清理了盘踞于此长达数十年之久的匪患,然后他竭尽全力恢复当地百姓的正常生活秩序。四月初十,他在灯下写就一封向父亲王华(海日翁)报平安的家书。王阳明作为家中长子,深得父亲的教诲。王华于1481年状元及第后,官授翰林修撰,因其才学出众,气度不凡,深受明孝宗器重,曾赐金带、四品官服,圣眷日隆。然而,云风突变,孝宗离世武宗登基,太监刘瑾深受宠信,专权朝政。大臣们纷纷奔走其门,唯独王华不肯趋附。刘瑾心生恨意,于1507年将王华调为南京吏部尚书,实为明升暗降。1507年,刘瑾借王华参与预编《大明会典》出现小谬误之机,迫使其辞去官职。王华不为所动,坦然回乡,以读书自娱。他虽年已七十,仍侍奉百岁老母于床前,为世人称道。对于这样一位父亲,王阳明倍感三生有幸,敬爱有加。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