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约翰·福尔斯的作品《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莎拉形象的文化内核(2)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从后现代角度看,莎拉依靠心灵判断,也即直觉判断,而不是理性复杂的枯燥的逻辑推断,无疑使她能够跳出世俗的常规的范围,获得一种瓦解传统理性认知的更直接、更灵活、也更生动的视角。
二是莎拉对宗教采取的直觉态度。西方的理性传统中,一个是哲学,一个是宗教,它们共同构成人类认知世界本源的两个维度。莎拉在世俗社会,能以直觉的方式获取自己认定的真理,在信仰的维度里,小说没有直接说明莎拉是否有高深的宗教见解。
但是,当她的主人波尔蒂尼夫人之流信仰着虚无缥缈的上帝时,莎拉没有听从主人的声音,顺从俗流,没有媚俗,而是听从内心的声音,认为“上帝确实存在”。
这个“存在”的上帝是否还是宗教意义上的上帝,这里不需要过多讨论,非常明显的是,莎拉信奉的是自己真实的感受,而非钳制人心、异化人性的虚无上帝。从尼采的思想看,莎拉对形而上的上帝的拒绝,无疑是高扬了人的一种本真的生命强力。

探析约翰·福尔斯的作品《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莎拉形象的文化内核


三是莎拉对自我心灵的直觉感知和生命感悟。身处虚伪的维多利亚时期的莎拉,被世人视为洪水猛兽,她在世人给她造成的地狱中,真切地体验着自己的孤独和寂寞。她说:“我的生命一直沉浸在孤独中。
好像命中注定,我永远不会和别人建立友谊,永远不可能安居于自己家里,永远看不到这个世界,我必须作为被普遍性排除的例外才能看看这个世界。四年前我父亲被宣告破产,我们所有的财物都被卖掉了。
也就是从那以后,我也一直有一种错觉,认为一切的东西——哪怕是椅子、桌子、镜子——都意图增加我的孤独。它们说,你将永远不能拥有我们,我们永远都将不会是你的”。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莎拉的孤独感,无疑是她的个体化存在与社会化存在的断裂和疏离的表现。
这种疏离与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等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孤独主题无疑是一致的,它们共同表现出反传统的存在者与既定社会的深刻的危机感。

探析约翰·福尔斯的作品《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莎拉形象的文化内核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