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晚年写下一首诗,诗人一反悲秋的腔调,读来让人肃然起敬(7)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诗人于秋风瑟瑟中强撑着病体登临高台,但见一派秋日的萧瑟苍凉,眼前的景象怎能不令诗人心生喟叹呢?在这秋日的远景图中,诗人在远山的高台上仰俯天地的形象跃然纸上,诗意融会贯通,饱含寥阔悲壮之感:既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的无尽感慨,又有不甘沉沦的高风亮节的品质。
细细品味尾联这两句,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空旷辽阔的空间氛围,而且这一氛围的展现是跟随着诗人的移形换步而一下子彰显出来的,空间位置的转移暗示了诗人过往种种的个人经历,同时也是事物变化的另一种思考,而空间的变化意味着诗人从过去来到了现在。
诗人抱病登台,在时间上和开篇句“今听玄蝉我却回”遥相呼应,这让诗歌在空旷辽阔的空间氛围中又渗入了切切实实的时间概念。

刘禹锡晚年写下一首诗,诗人一反悲秋的腔调,读来让人肃然起敬


纵观刘禹锡的诗歌,自觉的时间意识及空间的意识是他的诗歌中的一个鲜明标志。他能够将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事物与直觉自然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他对自然与人世的哲学观,他在《望夫山》中就曾这样写道:“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诗人悲喜交加的思想感情,表达上的含蓄委婉,成为这首诗的另一个显著的艺术特点。因为每每品读这首诗,我们在诗中感觉到的既不是欢快的歌吟,也不是抑郁难展的不平之气,而是一种清新中有一丝苦涩、温润中有一丝峭拔的韵味。
这样的韵味就是空灵飘逸之中蕴含了一份凄楚悲凉,沉郁顿挫之中又多了一份流丽婉转,在吟咏之间,自然也就意蕴无穷了。

刘禹锡晚年写下一首诗,诗人一反悲秋的腔调,读来让人肃然起敬


刘禹锡蹉跎半生,当他再次回到洛阳,尽管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虽然诗人的容颜也已变了模样,但诗人自身的气质和内心斗志丝毫没有衰退。时间可以使人的容颜衰老,却不能磨灭诗人的豪迈风骨。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