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2)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早年间,北方乡下的小儿们都有一两个或几个口大肚圆的泥罐儿,用以养可心可意的蛐蛐儿。那年月,庄户人家日子困顿得很,吃饭都成问题,哪有什么鸡蛋黄、豌豆黄,更甭说“蟹白栗黄”来将养它?可小孩子家爱惜得不得了,没有上品,就用馒头渣、米饭粒喂养,所以乡下小儿的蟋蟀绝没有硕大无朋或大腹便便的样子,多是五短身材,精壮稳健,干起架来身手敏捷,斗杀起来个个都是亡命徒。
正如南宋诗人叶绍翁《夜书所见》里所言:“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促织”是蟋蟀的别称,这是说:几个贪玩的孩子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呢。

在小小蟋蟀一声声短叹,一曲曲长吟里,秋踏着时间的节拍翩然而至。“蛩鸣古砌金风紧,蝉噪空庭玉露生。莫谓微虫无意识,秋来总做不平声。”因为叫声清越、寂冷,所以这种小精灵还没唤做“蛩”“寒蛩”——秋,也许就是被蟋蟀的鸣叫声召唤而来的吧。
秋声催人老,也催发诗人们秋思无限。唐代诗人贾岛毫不隐讳他对蟋蟀的别样情愫:
《答王建秘书》人皆闻蟋蟀,我独恨蹉跎。白发无心镊,青山去意多。
蟋蟀叫老了时光,蹉跎岁月染白了斑斑鬓发。北宋诗人张耒感触更深:
《夜意》每见青桐落,常虞白发侵。伤心惟片月,不睡更清砧。蟋蟀秋声早,银河夜色深。崎岖无限意,萧索一长吟。
南宋那个道士诗人白玉蟾伫立芭蕉树下,聆听这唧唧复唧唧的秋声,不由感慨道:
《蟋蟀》白发秋来又几茎,萍蓬湖海困平生。三更窗外芭蕉影,九月床头蟋蟀声。
蟋蟀声声,声声弹唱的是羁旅乡愁。唐代大诗人杜甫一首《促织》,满是望乡情、思亲意: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年)秋,当时杜甫还在遥遥异乡的秦州,夜间听闻蟋蟀哀婉的叫声不由感秋悲秋,继而牵动了思乡之情,表达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