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顶替,被替换的人生,逝去的年华,丢失的机会,谁来承担?(6)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王娜娜,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新安集镇新西行政村人。2003年高考后,因未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以为落榜的她便外出打工,之后结婚生子。 2015年,她发现自己当年并非落榜,而是考上了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却被人冒名顶替了。当年,冒名者张莹莹的家里花了5000块钱买指标,然后张莹莹冒用 王娜娜的身份证号、姓名和出生年月等信息,持王娜娜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入读周口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张莹莹毕业,获得大专学历,如今已结婚,并成为河南 省淮阳县一公办学校的正式教师。
八、张虎群案
最早进入公众视野的冒名顶替上大学的案例要追溯到30多年前了。河南新安县的张虎群,1976年高中毕业。1981年,张虎群无意中听说, 有人通过冒名顶替上了大学,他怀疑自己也被人顶替了。于是,他开始上访。直到2001年,洛阳农专接到省纪委驻教育厅纪检组的来函,进行了调查,终于承认 张虎群被人冒名顶替没能到校学习的情况基本属实。张虎群提起上诉,但因为找不到顶替者,无法证明学校存在过错,而且法院认为“受教育权”是宪法赋予的权 利,不能以受教育权被侵犯为由提起民事诉讼,驳回了张虎群的上诉。

冒名顶替,被替换的人生,逝去的年华,丢失的机会,谁来承担?


九、冒名顶替频繁出现的历史原因
那时候高考的录取率极低,考上中专意味着有机会享受免学费、领补贴以及三年后毕业时一步到位的干部身份,不亚于今天考事业编的热度。中专生的身份这样矜贵,争抢的人也就格外多,要经过预选、复试,只有应届生中的佼佼者才有机会拿到改变命运的号码牌,往届生是没有资格的。这才有了许多父母不惜“铤而走险”为子女谋划的时代背景。
90年代,大部分地区还是纸质化办公阶段。学生获取录取信息的渠道相对单一,户籍管理也相对粗放。那些被告知落榜、学籍档案丢失的学生,大多无处查询。
在中考时被冒名顶替者,与顶替她们的人相比,后来的境况落差也最大,因此追索被侵害的受教育权和身份信息的积极性也比较高,也更受媒体关注度,至少有3起这类冒名顶替案被央视报道过。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