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辱》:洞见一个真实的黎巴嫩(3)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影片中讲到的亚希尔和托尼经历过的巴勒斯坦难民营战争,从1985年5月开始,到1988年7月结束,长达3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黎巴嫩真主党、黎巴嫩社会进步党、阿迈勒运动以及叙利亚、黎巴嫩政府都卷入其中,双方共计死亡3781人,受伤6787人。
在这样错综复杂的民族宗教背景下,巴勒斯坦难民亚希尔和黎巴嫩基督徒托尼的纠纷就被一步步渲染升级,成为全社会、全国关注的焦点。对一个人的羞辱,演变成对一个民族的羞辱;法庭内黎巴嫩人和巴勒斯坦人的尖锐对立,恰恰是黎巴嫩社会现实的缩影。
“你是犹太复国主义的走狗!”这声尖锐的叫骂,显然反映了巴勒斯坦难民对这个案件和案件代理律师的态度,而这种激烈的态度又激发了黎巴嫩人的强烈反感。这种情绪经过媒体的渲染,点燃了黎巴嫩社会矛盾的怒火。托尼和亚希尔,律师瓦伊迪和纳丁,都被舆论所裹挟,已经无法左右局势的走向。
《羞辱》这部电影的故事,来自于导演齐德·多尔里的真实经历。他曾在一次与水管工的争吵中,蹦出带歧视性的侮辱词汇。好友托马善意提示“祸从口出”,让他去道歉。可是水管工拒绝了导演的认错,而包工头几乎为这件事把那个水管工开除。
此事给了齐德·多尔里创作《羞辱》的灵感。后来他的好友托马也成了该片的联合编剧。显然,这个来自于现实的故事,入木三分地戳中了黎巴嫩人脆弱的神经。
化解矛盾比胜诉更重要
从某个角度讲,《羞辱》又是一部法律题材电影,剧情的推进大部分依靠法庭的辩论。仔细推敲一下双方律师的辩护策略,似可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化解矛盾实在比胜诉更重要。
影片中,托尼多次强调,他只要一个道歉。托尼和亚希尔都没有想到,上了法庭之后,双方不愿被旁人知道的隐私都被对方律师揭露了出来。先是亚希尔的律师纳丁揭露出托尼妻子此前有两次早产的经历,然后是托尼的律师瓦伊迪揭露出亚希尔此前有过冲动粗暴的前科,再然后瓦伊迪请出了证人,证明多年前亚希尔把他打瘫痪的事实,最后是托尼童年遭遇巴勒斯坦武装人员袭击留下的阴影被曝光。
影片中有一段值得注意的对话。从法庭里出来,亚希尔对他的律师这样说:“您不该这样做,进入他人的私人世界,再将它呈现于公共场所。不能这样做!”律师回答:“那你想怎么做呢?如果他们攻击我们,我们就攻击他们!”
这是典型的律师思维方式。要想胜诉,就必须不断地攻击对方,证明对方有瑕疵、有过错,应该承担法律责任。为此,很多律师不惜采用“狗仔队”的方式寻找对方的破绽。这种方式让律师变得好斗,变得上纲上线,让案件变得越来越复杂,让当事人变得越来越对立。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