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忠:由僧而仕,助忽必烈建立元朝统治后,激流勇退,终得圆满(2)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1240年,山西云中的南堂寺迎来了一位非同寻常的高僧,燕京大庆寿寺的海云禅师。
他接见了南堂寺的僧人,这些僧人在他看来大多平庸,只有一位叫“子聪”的僧人,饱览群书,天文、地理、佛经、奇门遁甲无所不通,尤其精通《易经》等书籍。
海云禅师与这位僧人多次交谈,如获至宝,他此次来这里是有政治使命的,忽必烈请他代为寻找人才,招揽谋士,带回漠北共图大业。
这位名叫“子聪”的僧人,正是他要寻找的人。
“子聪”俗姓刘,名侃,字仲晦。17岁时当过负责抄抄写写的小官,干了两年多,投笔叹道:“怎能当个刀笔小吏碌碌一生?大丈夫生不逢时,不为世人所识,不如出家隐居,等待时机再展宏图。”随后,在江苏天宁寺出家,改名子聪,随后又游历山西云中,留居南堂寺。
在寺庙隐居期间,他发奋苦读,博览群书,一直盼望得到明主赏识。如今海云禅师慧眼识珠,又听了关于忽必烈的介绍,刘侃预感到忽必烈是个可以信赖的藩王,毅然决定奔赴漠北。
一个决定往往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轨迹,而机遇从来只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
忽必烈与刘侃一见面,相谈甚欢,大有英雄相见恨晚的感觉。
海云禅师南归后,刘侃成了忽必烈的幕僚,为了表示对忽必烈的忠心,刘侃改名为刘秉忠。
当时蒙古人认为马上出天下,刘秉忠已在告诫忽必烈,“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他给忽必烈讲中原的历史,尤其是汉文帝、汉景帝、唐太宗的伟大业绩。
此时的蒙古汗位是空缺的,成吉思汗死后,四个儿子各有领地,窝阔台、贵由相继继位又相继去世,在这种情况下,忽必烈不敢贸然行动,他只能等待时机,伺机而动。
1251年,忽必烈长兄蒙哥夺得汗位,为了巩固地位,将关中封给忽必烈,让他离开漠北,南下中原。
关中这个地方连年战乱,且前期管理野蛮粗暴,人民纷纷逃亡,其中邢州(今邢台)最为严重,刘秉忠向忽必烈建议,“人人都知邢州最为残破凋敝,王爷应知难而进,选派能人前往治理,限期扭转局面,以此作为四方效法的榜样,使天下都受到恩惠。”
同时,刘秉忠还建议,前些年徭役严重,官吏巧取,所以人们才纷纷逃亡,现在由王爷管辖,应该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减少一半徭役。
在汉法的治理下,邢州不到一个月,民户就增加了十倍,忽必烈看到推行汉法的巨大成效,更加信任刘秉忠,让他筹划重要政事。
汉化进程逐渐在河南、陕西等地推行,收效很大,一大批汉族知识分子如杨惟中、姚枢、郝经等人,也纷纷加入忽必烈的幕府,人才济济。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