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著名的商号“大盛魁”,比胡雪岩还富,为何最终衰败?(4)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乾隆五十七年又定约五条,开互市场于恰克图。自是蒙古沿边贸易均归化处。俄人之至京贸易者亦取道于此。”
然后是鸦片战争之后到同治光绪交替时期。
鸦片战争后,国内矛盾开始突出,沙俄等势力蠢蠢欲动,经济手段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为了抵制国外势力进入蒙古地区,清廷进一步放开了对当地的限制,有了政策支持,内地大量从商者涌来。归绥城随之得到巨大发展,地位更加重要。

清朝著名的商号“大盛魁”,比胡雪岩还富,为何最终衰败?


归化城内延寿寺前的牌楼,气势巍峨
归绥城连接着蒙古地区与内地联络的主要商路,在通往漠南、漠北、漠西,旅蒙商们都开辟出了商路。
这些商路,路途遥远,商人们进行一趟贸易,往往需要成群结伴,互相照应。同时漫长的贸易路线使得短时间内往返变得不可能,基于这样的原因,在归绥城里除了贸易商户,逐渐出现了满足贸易需求的住宿、运输、餐饮、钱庄等各种行业,进而出现了有能力整合这些体系的商号,也就逐渐发展出了大盛魁这样的大商号。
随着贸易的发展,大盛魁也越做越大,成为举足轻重的大商号。
归绥城和大盛魁的衰落
盛极一时的归绥城和大盛魁,从清末开始衰落。
这是因为晚清以来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剧变。
从鸦片战争开始,大清在对外战争中一败再败,长期固步自封带来的孱弱本质表现无余。
随着各种条约的签订,中国社会走向半殖民地化,地处北部边陲的归绥城,也成了俄国等国家不断渗透,大肆倾销工业品的对象。
西方国家从陆路和海路进入蒙古,特别是西伯利亚铁路建成后,归绥城商号传统的驼队等贸易方式难以跟铁路竞争,贸易量下降,逐步失去了在蒙古市场上原有的地位。而这种竞争,本身还是国家层面的经济竞争,在清政府层面,无力遏制西方国家的贸易倾销。
到了1892年左右,原本充斥着中国传统商品的归化城,已经出现大量俄国和其他国家商品,许多商品已被外国垄断。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