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传统历法中的精髓,传统文化中的仙葩(4)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二十四节气源起于夏历,根据夏历体系,一年分为四季十二个月,每季三个月,每个月两个节气。比如从立春开始,立春、雨水为孟春之月;惊蛰、春分为仲春之月;清明、谷雨为季春之月。以此类推。每个月的第一个节气称为“节”,反映月份之间的交节;每个月的第二个节气为“气”,也称“中气”,反映这个月的基本特征,某月就是这个月之“中气”前后各约15天的时间。节和气合称节气。比如卯月为仲春之月,卯初为惊蛰之节,卯正为春分之气,仲春之月就是春分前后各约15天的时间。春分前后正是“蛰虫咸动,启户始出”之时,“卵”是指示字,卯间有虫为卵,卵中虫出则剩卯。春分前后蛰虫出,故仲春之月称为卯月。
二十四节气的测定方法在历史上并不相同。我国古代是用测日影的方法来确定节气的,而现代天文意义上的确定方法曾先后经历“平气法”和“定气法”两种。我国近代史上曾由西洋传教士制定了《时宪历》,在《时宪历》中,“节气”是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日期等分,称为“节气”。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这种确定方法被称为“平气法”,每“节气”之间日期相同。之后至今,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的,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为一个“节气”,称为“定气法”。
我国目前使用的传统农历,其中的二十四节气就是按“定气法”确定的。定气法确定的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内,太阳在黄经上运行的度数是相同的,但时间长度却不同。有的节气为15天,有的节气为16天,还有的节气为14天。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据开普勒第一定律,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轨迹并不是一个正圆,而是一个椭圆。椭圆有两个焦点,太阳就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这样,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就有了近日点和远日点。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同时间内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我们由此可以推断,在相同的时间内,地球在远日点扫过的角度就小于在近日点扫过的角度。这也就是说,假设地球和太阳的连线扫过相同的角度,那么地球在近日点所用的时间就比在远日点短。这就是不同节气的时间长短并不一样的根本原因。由于夏至在远日点,而冬至在近日点,所以16天的节气基本都在夏半年,而冬半年的节气大多为15天,还有一两个节气为14天。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