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赫到斯特恩,是谁发现了上帝的指纹?(19)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我们知道,在二十世纪初,从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和密斯·凡·德·罗开始,开启了建筑现代主义的大门,特别是密斯提出的“Less is More”,更是点睛般地指出了现代主义建筑的精神。但是到了1966年,罗伯特·文丘里出版了《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明确地指出“Less is a bore”(少即是无聊),颠覆了极简主义的思潮,他推崇建筑应该具备“凌乱的生命力”,强调要用折中的装饰主义来矫正极简主义的无趣。而本来就是文丘里粉丝的罗伯特·斯特恩则推出了自己的学说《现代古典主义》,他认为理想的建筑应该具备三个特征:装饰主义的风格,具备隐喻和象征性的,并且能够和环境融合。

从巴赫到斯特恩,是谁发现了上帝的指纹?


通过滨海大都会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到斯特恩对古典主义的坚守:
一、严格遵循古典主义建筑的秩序感,强调中轴线、主从关系对称;
二、建筑造型上采用横三段和纵三段式的稳定构图,追求端庄宏伟、完整统一;
三、保留柱式结构,并以一个中央大厅作为建筑物底层的主要空间;
四、室内极尽豪华的装饰,采用充满了装饰性的变形穹顶方式。
但是他的古典主义又是现代的,立面上整体是现代感的平面和直角,希腊的柱式也被改造成矩形、菱形的结构,不再有那些花样纹饰的柱头,而是工业感的衔接。外墙他依旧采用的是干挂石材,但是在开窗的部位却充满了装饰主义的意味,
在我们欣赏端详大都会的建筑风采时,此时,脑海里自然而然浮现出贝多芬和巴赫的音乐,我想,这就是古典主义的灵魂。

从巴赫到斯特恩,是谁发现了上帝的指纹?


斯特恩在大都会的第一部分就是一个富有震撼力的大门,两层挑高的红铜大门,展示着一副端庄威严的模样,经典的铜制雨棚被两根黄铜拉杆斜拉住,两侧是两个细长的铜制壁灯,这些元素鲜活地再现着百年前纽约繁荣的风貌。这一部分点明了建筑的主题,也是贝多芬交响乐中的引子,它是“命运的敲门声”,将观众(听众)迅速带入到提前制定好的场域情绪中。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