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依之地》:公路电影中的回归、创新与批判(3)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无依之地》:公路电影中的回归、创新与批判


现代批判:后工业社会的反思
如果说重拾公路电影的叙事传统是一种怀旧,加入东方式审美元素是一种创新,那么隐藏在艺术表象背后的则是对后工业社会的批判与反思。影片以2011年石膏灰夹板需求下降的社会背景开篇,介绍了弗恩夫妇所在工厂的倒闭,转而关注弗恩作为60多岁的女人面临的工作和生活的困境:影片开篇镜头即展现弗恩把所需物资搬上房车,并与债务人结清欠款,然后踏上一边找工作一边流浪的旅途,她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亚马逊快递间的包装工,随后做过奇石场的“售货员”,营地的清洁工等。从工种属性看,弗恩从事的工作已无法置于工业社会的大工厂生产模式下,而更多属于后工业社会中的服务生产模式,这是物质生产过度发达后形成的一种模式。但是,发达的物质生产并没有普惠到弗恩,她需要一边在流浪中寻找工作,而得到的结果往往是“无法提供”。
过去,卓别林曾在《摩登时代》中批判过工业社会中机器、工厂对人的异化,而《无依之地》则在后工业社会中试图探讨物质、制度、劳资关系等对人的禁锢,比如富足的物质生产无法改变众多年老之人被迫工作的现状;弗恩的朋友口述自己12岁开始工作,62岁了却只有550美元,甚至想到自杀;鲍勃·威尔斯发起“初级游牧民营地”试图帮助这群人自救,直白控诉人们成为“金钱”“市场”的奴隶……凡此种种,而公共管理者却在银幕上始终缺席。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无依之地》对诸多后工业社会下人的窘境的呈现,一定程度上接续了过去《摩登时代》《大都会》等影片的批判主题,同时也借由主角弗恩给予人文关怀。
影片中,弗恩没有工作、没有住所,却一直坚信自己可以好好活下去,这让人想到罗曼·罗兰的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弗恩面对来自社会、家庭、个人的各种困境,也不曾放弃对生活的追求,甚至保有一丝“在流浪之途遇到丈夫”这种充满梦幻色彩的愿景,显然,相对于美国西部片中“西部拓荒”的英雄主义而言,《无依之地》所表现的在生活困境中活出自我的英雄主义更易动人,它就像漫漫长夜中的恒星一般熠熠生辉,让观众看到希望,这也是导演在后工业社会的批判后为影片注入的人文关怀。(张义文)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