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仁心妙手著丹溪(3)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在医学不发达的时代,百姓特别渴求多一些良医良方。由陈师文、裴宗元所定立的《大观二百九十七方》当时正为盛行,朱丹溪却对此提出质疑:“用药就像手持天平,根据物体的轻重而斟酌进退,古代的医方和现时新发现的症状,怎能相配呢?”于是他开始寻求老师,希望能经过深入研修,弄清这些药理关系。他渡江跋涉,到了南京、安徽都无法找到合适的老师,又回到了杭州。
这时,有人向丹溪介绍了宋朝宝祐年间曾在宫中任职过的名医罗知悌,他精通医术,传承了金朝医士刘完素的学说,又以李果、张从正二家为旁参,但此人性格傲慢。果然,朱丹溪前往拜见罗知悌,往返十次都不得见,每天拱手站立在门前,风雨无阻。有人禀告罗知悌说:“此人叫朱彦修,您居处江南,如果失去了这位名士,岂不可惜!”见面后,两人一见如故。罗知悌对丹溪说:“学医若想掌握要领,一定要以《素问》《难经》为本,致病最多的原因是湿热相火,却很少有人知道其中的奥秘,必须将外感与内伤两方都分析详尽,治病才能没有差池。区区陈裴二人的学说,如果拘泥其中,就会杀死人命。”朱丹溪听后,困扰多时的疑惑终于打开。

晚潮|仁心妙手著丹溪


毕竟半路出家,40多岁的朱丹溪学成归来时,并没有让乡邑的医士们心服口服,有嘲笑甚至排挤的,但在无数事实面前,大家最终彻底敬服,不少人还做起了他的弟子。之后,四方病人慕名而来,殆无虚日。当遇到穷人前来看病,朱丹溪从不求回报。对那些行走不便、无法前来就医的,他就主动携带药品前去问诊,即使百里之远,也不惮烦。在医学与儒学的碰撞中,朱丹溪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医者仁心。
成名后的朱丹溪,刻意让自己的生活回归原真,与奢华保持距离。居室的垣墙,都推崇俭朴。日常穿着,都是宽衣大布,仅用以蔽体。粗羹淡饭,安恬如珍羞。有时在豪族大户家中,主人大摆筵席山珍海味地接待他,朱丹溪却正襟默坐,不愿动筷。对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些庸常世俗话题,他觉得淡然无感,唯独关注一些真善美的事例,每每这时,他都要拿起本子随手记录,希望将这些善美之事传播更远。当然,遇到某些不良行为,他依然会义正辞严地敦促其改正;对那些生活有难处的,他又会苦口婆心地开导。如此点点滴滴,给宋濂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