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恶与审判,《罪与罚》:拉斯柯尼科夫的灵魂苦刑(2)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要么做统治者,要么做奴隶,要么去吃人,要么被吃。
但他这种“超人”理论很快就破产了,他不是拿破仑,没有成为一个强者。杀人后,他“发狂式地陷入了可怕的难忍的恐惧之中”。
现实的残酷曾使他毁坏了人道主义原则,然而内心深处的人道主义原则又使他陷入了更深的痛苦之中。
拉斯柯尼科夫杀人“弄脏了手”,而且事后也“洗干净”了,但心灵深处的污秽却无论如何也洗不干净了。
手上的“腥臭味”一直折磨他,内心的“善”始终谴责他。他在原来不幸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不幸——犯罪感无情地惩罚他那有罪的灵魂,使他几乎陷入疯狂。
为了解脱灵魂的痛苦,在狂热的基督教徒索尼娅的启示下,终于去“自首”,并在索尼娅的陪伴下去服苦役,去“赎罪”,最终在《福音书》中获得了精神再生。
在这里,拉斯柯尼科夫的内心,同时扮演着两个人物,“有着双重性格”。一方面,他“有着高尚的性格和慈悲的心肠”,另一方面,他又时刻都在考虑个人的前途、得失。
他不满意社会的弱肉强食,却又幻想成为拿破仑式的“超人”,他极力探索生活出路,却又忧郁仿徨,逃避现实,他为自己杀死女当主找到许多理由,但又感觉到“我杀死了我自己”。
他的内心时时刻刻都处于分裂状态,这也正是特定历史时期小市民阶层的历史命运和矛盾心理的反映: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俄国是封建农奴制解体,并被新的资本主义代替的过渡时期,广大人民陷入双重压迫之下,他们身披着双重枷锁。
他们在政治上毫无权利,处于被侮辱被欺凌状态;而社会压迫又使他们经济上破产,从小资产者沦为贫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他们为自己的出路不断挣扎。
然而他们本身的散漫和无组织性又决定争斗的悲剧结局和对前途的绝望。
02
愤怒出诗人,恐惧创造神。
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恰恰体现着两重人格:残酷的现实激发着他对黑暗社会的强烈抗议,使他的“作品中充满着沸腾似的革命因素”。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