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口碑雪崩的“花木兰”,竟成台湾票房大片?(6)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迪士尼《花木兰》的成功在于,这是一部给小孩看的动画片,不必深入历史,不需精粹文化。迪士尼刻意以中国泼墨山水画的写意笔触画动画,加入园林石狮等中国传统景物,花木兰更以凤眼瓜子脸的中国古典美人形象绘成。然而,文化深度到此为此,导演托尼·班克罗夫特明确指出,迪士尼“不会把它拍成一部中国片子,因为美国人有不同的感情与叙事风格”。
电影的主轴也变了,迪士尼以美式个人主义精神重新诠释花木兰。中国的木兰代父从军是自我牺牲,美国的木兰从军是为了实现自我。由百老汇名女星倾情献唱的主题曲《倒影》(Reflection),以音乐剧歌曲形式写成,歌词更是满满的美式个人主义价值观:木兰自知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新娘与女儿”,又渴望着能做“真实的自己”。男扮女装从军,竟然是一趟自我追寻之旅。
台湾观众在“去中国化”教育里成长,已失去文化的自尊与品位,看到木兰的祖先神灵随着摇滚乐跳舞,不会嫌恶,只会发笑。
动画是给小孩看的,不必太深刻。就动画论动画,《花木兰》不失为一部新鲜有趣的娱乐片,画功也属上乘。但若推出锁定成年观众的真人版,理应有更深刻的内涵。然而,2020年真人版《花木兰》,仍以自我实现为主轴,又赶时尚流行,注入超级英雄与女性主义元素。
曾经使全台疯狂的凌波版《花木兰》,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结晶、中国现代史的血泪记忆。经历严格传统戏曲训练的女演员,一颦一笑都是戏。半个世纪后的《花木兰》,却成了一个具备超能力“气”的女超人,与变身女巫对打,仿佛是下一位将加入复仇者联盟的漫威超级英雄。
错失的良机
真人版《花木兰》在台湾创造票房佳绩,无情折射出经历30年“去中国化”教育的本地观众失去文化品位,只要是好莱坞重点宣传大片,就能囫囵接受。对台湾电影界而言,更是绝大讽刺。
台湾电影业曾经具备进军全球市场的实力。名导演李翰祥于1965年拍出“亚洲影坛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西施》;中央电影公司于1975年制成“最具发扬民族精神”的《八百壮士》;而被英国媒体评选为“世界五大导演”之一的胡金铨,更成功打入欧美市场。1967年,武侠片《龙门客栈》创下当时香港电影最高票房纪录,并于美国市场上映、柏林影展参展。1970年,《侠女》荣获坎城影展“综合技术奖”,首开中国电影在国际主要影展获奖之例。1975年,描述明朝抗倭英雄的《忠烈图》,得到芝加哥国际影展的“特别艺术贡献奖”。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