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柜来的人》重映:“东方情调”已经沦为脏名词(2)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朱天文,1956年8月24日出生于中国台湾省台北市,原籍山东省临朐县,中国台湾作家、编剧。闻天祥,金马奖执行长,曾被称为台湾最年轻的“资深”影评人。
朱天文:侯孝贤拍片“横征暴敛”
1982年,26岁的朱天文写了《小毕的故事》,刊登在台湾《联合报》上。之后的一天,她接到了侯孝贤的电话,说想把这个小说改编成电影。从此,她误打误撞,一脚踏进了电影圈。
讨论剧本,他们在台北武昌街一段的明星咖啡馆。朱天文回忆:“所谓讨论剧本,就是你讲你的故事,我讲我的故事。《冬冬的假期》是我的故事,《恋恋风尘》是吴念真的故事,《童年往事》是侯导自己的故事。”就这样,一个个故事变成了一部部电影,朱天文与侯孝贤漫长而传奇的合作也就此开始。
“三四十年来,我们被侯导折磨得很够了。”谈起1983年《风柜来的人》在台湾最初上映时的惨淡票房,朱天文戏言。第一次合作《小毕的故事》,电影“卖座又叫好”,又是贺岁档,火到“南部的电影院通通加场”。他们以为,《风柜来的人》也一样会大卖。实际上,电影上映七天就不得已而下档,比他们同杨德昌合作的《青梅竹马》多了三天。
朱天文回忆:
“大家现在都看得很懂嘛,不会看不懂。但那时候上映,观众根本一片茫然,觉得怎么会这样,也没有结局。尤其是那些‘错误观众’,想看到《小毕的故事》那种泪中带笑的故事,期待落空后,电影的口碑就变得极差。”
台湾作家王文兴曾说,他写《家变》、《背海的人》等小说,他的读者是在被他“横征暴敛”。朱天文借用“横征暴敛”,形容侯孝贤对观众的要求:“我们就是这样被他折磨、被他训练出来,要看侯导的片子之前,大概心里明白会是什么样子。当然侯导总是说,这个片子拍出来一定卖座,到后来我们就知道,听听就好。”
侯孝贤拍《风柜》:取法沈从文的“天的角度”
朱天文表示,侯孝贤是“土法炼钢”式的导演。从学徒、场记一路做上来,接触实务工作为多。这样的他,拍电影靠的是“天然”、“天生”、“不知而能行”的直觉经验,倒也能“玩得非常开心”。然而,当他遇见杨德昌、柯一正、曾壮祥、万仁这批归国新锐电影人,带着国外学来的新鲜电影理论,“好像一个新的浪头,猛地打到他的身上”。朱天文笑谈,以前侯孝贤看所谓“大师电影”会睡着。这一批从国外学电影归来的朋友,倒给他带来不少冲击。
很长一段时间,在杨德昌济南路69号的日式公寓里,这群朋友一同看大岛渚等人的片子。看完,杨德昌就给每个人发一份分场表,给大家讲这个电影的叙事手法。朱天文回忆,“做得像手风琴一样”,拉开来长长的一份。而另一位朋友曾壮祥,当时最喜欢德国新浪潮电影的领军人物赫尔佐格。谈《陆上行舟》、谈《天谴》,侯孝贤听都没听说过。不像后来和他关系最好的杨德昌,第一天穿的中影的T恤上头,就印着三个名字:赫尔佐格、布列松和他自己。听了这么多新潮理论,又看了这么多大师电影,“不知而能行”的侯孝贤再想拍电影,就陷入了迷茫。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