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马可·穆勒:他不是老外,是大家的“老马”(9)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澎湃新闻:贾樟柯导演六月初才宣布要回归平遥,现在距离十月份平遥电影展的开幕,只有四个月的时间了,这一届的准备工作,从时间上看会不会太紧张了?
马可·穆勒:不会。因为我一直没想过放弃平遥,而且在之前的那段时间里,有些导演也会把他们作品的初剪版本给我看。我也会去说服制片人和代理方,希望对方至少把亚洲首映留给平遥。虽然我目前已经在上海定居了,感觉似乎离平遥有些距离,但我对平遥有很深的感情,还是平遥的荣誉市民;今年又是平遥非常重要的过渡之年,我一定要帮“老家”的忙。
不过,定居上海之后,我跟一些老朋友的走动变得更方便了。你看像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胡玫、刘苗苗这些第五代导演,我们年龄差不多,从年轻时起就认识了,之后一直保持沟通交流,又一起变老,交情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我当鹿特丹电影节艺术总监的时候,陈凯歌和“香港新浪潮”的导演方育平,就在我家住了几个星期。
澎湃新闻:目前,你担任上海电影学院的老师和电影研究中心的艺术总监。这份教学工作对你意味着什么?
马可·穆勒:最重要的是,我通过跟年轻人的打交道,能够知道他们爱看什么样的影片,尤其是爱看什么样的华语片,所以每堂课我都会预留15分钟的交流时间。还有一些课堂上不太好意思发言的同学,下了课会过来找我聊天,这也很好。
我觉得上海电影学院跟其他电影学校还是有所不同的,他们对电影的热情非常纯粹。之前,我接到了一个任务:观看全上海所有电影院校送来的31部毕业短片,这让我想起1980年看田壮壮的《我们的角落》时的感触。我发现这些三年级的学生探索的方向各有不同,有纯粹的文艺片,也有类型片的尝试。从这里我就发现上海这座城市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
说起这点,回到1979年、1980年,我看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老电影,就发现当时上海电影人已经在拍实验性很强的作品了。比如袁牧之的《都市风光》,我一直希望中国电影资料馆能把这部电影放出去,让国外的电影节看一看。还有像贾樟柯导演和我都非常喜欢的费穆,我在1984年的佩萨罗电影节安排了《小城之春》的放映,那应该是这部电影在海外的首映吧。

专访马可·穆勒:他不是老外,是大家的“老马”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