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何以成就印坛“半壁江山”——海上印史的千年与百年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近现代海上篆刻在中国印坛创造了“半壁江山”的艺术景观。徐三庚、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等人在开拓新路过程中各张一帜,别开生面,终于引发了近代篆刻创作观念、审美旨趣、技法语言的一场重大变革。
追溯上海篆刻的历史,最早是从西汉开始接续中原玺印体系的传统,明代以来,海上篆刻与海上书画艺术共生共荣、比肩前行,成为这一时期中国书画篆刻艺术发展最为活跃、充分的区域。这一切与上海城市文明的发展不可分割。近现代海上篆刻群体扩展与创作繁荣,基于这个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特殊地位。这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历史机遇。
近期新出版的《上海千年书法图史 篆刻卷》以图证史,以史载图,图史合一,呈现了上海千年书法篆刻发展史的全景(1082年至2018年)。澎湃新闻特选刊该书主编、知名篆刻家、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孙慰祖先生的前言。
吴昌硕先生考古资料表明,居住在上海的先民从西汉开始接续中原玺印体系的传统,在社会生活中具备了使用印信的文化条件。福泉山汉墓出土的青铜私印,文字、形制与主流风格完全一致。随着江南的开发,上海经济、文化与整个东南地区逐渐融合。青龙镇遗址和元代任氏墓以及一系列明墓的发掘,揭示了唐宋以来上海城市文明与文人阶层形成的历史进程。宋元著名书画家和文人篆印的先行者米芾、赵孟与海上的艺术因缘,明代海上书法与篆刻群体的融合、发展,玺印鉴藏与研究风气的形成,表明上海作为江南文化一翼与相邻区域文化板块的不可分割性。明代流派篆刻兴起,东南诸府文人阶层的互动共振的脉络清晰。元代石章与明代朱氏父子铜、玉、木、石组印的发现,是文人用印开始进入石章篆刻时代的明确信号。苏、松两府在文化上本为一区,书家、印人亦联系频密,被朱简列为文彭一派的篆刻家嘉定李流芳与归昌世等人聚会创作;
明万历年间的徽籍印家汪关多年游艺奏技于海上,与程嘉燧论辩印法,广结文人墨客印缘;顾从德家三世蓄印,延请徽籍学人罗王常助编成谱,并以《印薮》广被印林,都反映了明代晚期海上成为印人交结、篆刻活动活跃之地。被印史学者评为“云间派”的地方性篆刻流派在清代颇具影响力。松江一地印人汇聚,创作研究风气活跃,人文荟萃,形成很强的地域文化特征。晩明诸多文人书画家麇集于这一经济繁荣之地,并与徽州、金陵、杭州互为响应传导,海上早期文人篆刻家群体首先在这一区域孕育发展起来,名家竞起,各植藩篱。文彭的吴门派、具有徽州背景的何震派和稍后自立门户的汪关娄东派,在常熟、昆山、太仓、嘉定、松江、青浦一带流播最早。陈继儒、赵宧光、程嘉燧、朱简、归昌世、汪关、李流芳、王志坚、张灏等名士和寄籍于此的艺人,以诗书画印相互酬唱,印学一道成为当地文士读经治史以外的雅尚。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