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雷:周代礼乐制度视野下的编钟(3)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局部)影视作品中敲击编钟的钲部、篆带、钟枚等位置皆不正确,应当敲击编钟的正鼓部或左、右侧鼓部。当初,学者们也没有认识到可以敲击编钟的左侧鼓部,因为编钟的侧鼓音纹饰标记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右侧鼓部。但是王清雷在研究海昏侯墓编钟时发现,其左侧鼓部也可以敲击来演奏音乐。尽管敲击编钟的其他部位(如钲部、篆带、枚等)也可以发声,但是音响效果很差,并非正确的敲击位置。演奏大钟时应当使用长大的撞钟棒,如用小锤敲击难以获得理想的音响。此外,在演奏小钟时乐师应当双手各持一个钟槌,否则在乐曲的演奏中会造成许多困难。同时,钟槌在双手的传递过程中或者在与其他乐师交接的过程中,会造成音乐的中断,当然也没有必要这样安排。相比造价高昂的编钟而言,钟槌的制作成本可以忽略不计,故此没有必要给每位乐师只配备一个钟槌,甚至数位乐师共用一个钟槌。
故此,应该加强影视作品的质量审核,避免诸如此类的低级错误。王清雷博士特别说明,在用陶寺北M3011编钟演奏《茉莉花》时使用的演奏工具并不是铁槌,而是在编钟工厂定制的木槌,为了美观而喷涂了黑漆,故此在视觉上可能会造成误解。当时穿着考古队的工作服而非演出服装,是因为这次所谓的“演奏”是出于学术研究目的,为了证明“同宫、同音区”的学术新发现,这也是测音研究工作的一个必要环节。若是真正的演奏,编镈和编甬钟应该分别悬挂在两个钟架之上。为了保护文物,除极为特殊情况外,是不允许使用乐器文物原件进行舞台演出的。
编钟的起源与铸造
据《吕氏春秋》记载,编钟最早诞生于黄帝时期,当时黄帝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即铸造了12件编钟,其可以演奏五声音阶。但根据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乐器是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铜铃。铜铃应当是由陶铃发展而来,后又发展为商代的镈。在陕西长安斗门镇也曾出土过龙山文化的陶钟,其舞部有长甬,后来发展成了商代的铙。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镈出土于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乡程家村一座商代墓葬。此前,关于镈的产生时间学术界存有争议:部分学者认为这种乐器在周初诞生,也有学者认为商代已经出现。大洋洲商墓出土的镈宣告了后一种观点的胜利。此外,湖北随州叶家山M111出土的镈钟也带有浓重的商代风格。在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M3011中也出土了几件大型青铜镈,遗憾的是其未经调音,应为明器,与用于演奏《茉莉花》的编镈应该不是同一批铸造。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