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雷:周代礼乐制度视野下的编钟(5)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秦始皇陵园出土的“乐府钟”“曾侯乙编钟”是不可回避的“顶峰之作”。“曾侯乙编钟”共有64件,分3层8组,重量约4.5吨。此外,在曾侯乙墓中还同出了1件楚惠王赠予曾侯乙的镈钟。“曾侯乙编钟”除了规模庞大、制作精美之外,还可以演奏七声音阶、半音阶,可以旋宫转调,这终结了那种认为中国先秦时期没有七声音阶的错误认识。这套编钟的音域有5个八度又1个大二度,而号称“西方乐器之王”的钢琴,在18世纪的时候其音域也仅有5个八度,可见曾侯乙编钟的音乐性能之高超。

王清雷:周代礼乐制度视野下的编钟


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编钟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每道工序都需要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造价高昂,故而被视为礼乐重器。以现代编钟的失蜡法铸造为例,可以分为翻模、做制蜡、涂料制壳、脱蜡、焙烧、浇铸、清沙、抛光、整形、校音、着色等十几道工艺。从山西侯马出土的大量陶质钟范可知,当时的编钟采用陶范法铸造,但其工艺程序与失蜡法有许多相似之处。王清雷主任于2017年曾去湖北武汉精密铸造有限公司考察现代编钟的铸造。在此期间发现,确定编钟音高最重要的步骤并非最后的调音,而是最初制作的蜡模,这道工序如果出现问题,最终制成的编钟就一定是废品。制作蜡模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因为无法通过敲击蜡膜发声来判断其音高。后期调音也是非常重要的工序,现代可以借助校音仪器作为辅助,而古代唯一可用的工具就是人耳,所谓“以耳齐其声”。
此外,编钟是否经过调音还可以用于考古类型学的断代研究。世界音乐科技史上的奇迹——“一钟双音”
“一钟双音”是指敲击编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会分别发出不同的乐音。冯光生先生认为,“一钟双音”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原生双音”阶段,如商代的编铙、大铙,其钟腔内均没有调音。虽然敲击商铙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可以发出不同的音高,但是在实际的使用中,只使用正鼓音,而不使用侧鼓音。绝大部分商代的编铙都是每组3件,除了妇好墓中出土了5件编铙。但妇好墓编铙的编列尚有争议,有学者认为它们是同一组,即5件一组;也有学者认为是“3 2”的组合。但是无论如何,目前所知编铙5件一组仅为特例,用常见的3件一组的编铙肯定无法演奏五声音阶。编铙应该并非定音乐器,只是用不同的音高在战场上表示不同的指挥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其音高也不需要准确调音。第二阶段是“铸生双音”阶段,如西周早期的编钟。当时的乐师已经意识到合瓦形的钟体可以产生“一钟双音”。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