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陕西“一号公路”通车五周年特别报道(11)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闲下来,张喜民就把老剧本翻出来,照着老段子、老曲子编词改戏。这一改,还真有效果。后来几年,“请戏”的人越来越多,老腔也在一天天的“积累”中更有看头。
聚力
大概是2000年的冬天,张喜民带着班子去邻村表演。台上,皮影戏人物短兵相接,戏唱得铿锵有力;台后,他和几个老伙计趁着空儿喝壶茶、咥碗面。放下茶杯、碗筷,大家继续吹拉弹唱,忘情投入。
这一幕刚好被当时在华阴市文化局工作的党安华看到。戏刚演完,他就找上张喜民。
“人影比皮影还精彩,要是把幕后场景搬到台前,肯定更吸引人。”党安华的话,张喜民一直都记着。
老腔自打出现后,都是幕后表演、台前看戏,现在要让自己登台亮相,张喜民实在没有底气。他说:“没有了皮影戏,老腔唱啥?塌火了咋办?”
后来,党安华几次上门劝说,张喜民决定试一试。没抱什么希望的他,咋都没想到,离开了皮影戏的老腔会火得“一塌糊涂”。
“伙计们,准备好了么?”
“好咧!”
“抄家伙,曳一板。”
……
排练了十来天,第一次在专家面前露脸,张喜民手心全是汗。他说:“太紧张了,腿抖得就没停。”
短短10分钟的表演,张喜民觉得好像过了一个世纪。台下的人,他一个都没看清,两眼一闭全身心投入演出。
表演结束了,台下掌声雷动,张喜民一边笑着,一边流着眼泪。那一次,他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喜极而泣。
“迈出这一步,太不容易了。”张喜民回忆,以前的双泉村交通落后,没啥产业,老百姓一年四季除了务两料庄稼,没有多少事,看皮影戏、听老腔成了打发农闲的主要消遣。老腔红火的时间就那么几年,再后来,娱乐活动越来越多,“请戏”的人就少了。
张喜民也曾急得满嘴起泡,能用的法子用遍了,还是没有起色。他原以为,这样下去,老腔的处境会越来越难,却没想到,处在低谷的老腔,竟然绝处逢生,一下子“蹿”到了台前。老腔又红火了。
此后,张喜民和村里的老腔艺人开始了和以往不一样的表演。老腔,慢慢地“走”出了这个古老的村落,一步一步,积聚着力量。
2006年,华阴老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喜民(右)教孙子张猛弹唱华阴老腔。
传承
老腔过去是“家传戏”,很长一段时间里“只传男不传女”,其他人想学更是没有门路,加上以前交通不便利,村里的人走不出去,外面的人进不来,导致老腔只能在华阴一带“小打小闹”。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