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陕西“一号公路”通车五周年特别报道(10)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天蓝、地绿、水清……马彩梅说,这美景咋都看不够。这不就是自己以前向往的生活吗?(陕西农村报记者 赖雅芬 黄敏/文 王东宇/图)
老村 老腔
陕西沿黄公路828公里处,渭南市华阴市岳庙街道双泉村。
千百年来,黄河水浩浩汤汤,滋养着两岸的百姓,催生出许多古老而灿烂的文化。华阴老腔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华阴老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75岁的张喜民最得意的就是和老腔一起登上了世界舞台。这是他的荣耀,也是华阴老腔的高光时刻。
“八百里秦川,千万里江山,乡情唱不尽,故事说不完,扯开了嗓子,华阴老腔要一声喊……”8月12日,早饭后,双泉村村民张喜民像往常一样拉着孙子张猛在院里的葡萄树下练“吼功”。爷孙俩,一个抱着月琴,一个拿着板胡,一弹一拉间,一声声“呐喊”令人震撼。
阳光很好,密匝匝的葡萄藤蔓在院子里遮出一片清凉。唱了一阵,张喜民觉得不过瘾,又聊起了老腔的“前世今生”。尽管听了无数遍,张猛还是听得很认真。
积淀
双泉村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2000多年前,黄河上的漕运船工为统一动作,一边用木块敲击船帮,一边喊着号子。这是老腔的雏形。此后,居住在村里的张氏族人,将号子记在心间、唱在口中,并与后来的皮影戏结合,形成独特的“家传戏”,一代代口口相传。
关于老腔的这段历史,张喜民从小听到大。家里有个说不上年代的戏箱子,里头放着50多本发黄的老腔剧本,写的大都是些老故事。
“父亲在世时把这些老腔剧本当宝贝,看得比命都重,东藏西藏,就害怕叫人偷了。”在张喜民心里,这既是祖辈传下来的“家当”,也是张家人吃饭的“家伙”,丢了,就等于砸了饭碗。
2000年以前,老腔和皮影戏从没有分开过。那时候,人们看戏,只能看到白幕上的几个影子。幕后,操作皮影的签手一边表演,一边弹乐器,时不时仰头吼上几句。
“台下的人光能看到幕布上的皮影在动,角色自如转换,他们不知道,幕后可能只有两三个人在表演,每人拿几把乐器,同时演几个角色。”张喜民从小跟着父亲唱老腔、学皮影戏,15岁时就正式开始表演了。
世代生活在这儿,张喜民对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再熟悉不过了。用他的话说,老腔、皮影戏满是“黄土味”,演的不光是黄河的历史,也是自己的生活。
刚开始那几年,张喜民一年能演上百场。“谁家过红白喜事,不演几场皮影戏,乡党那里都说不过去。”经常走东家、串西家,张喜民越来越觉得,老腔不能总是老一套,得出新戏、唱新词。他说:“任何文化形式,只有跟上时代才能长长久久地走下去。”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