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影就是生活的另一个元宇宙(2)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第二种比较糊里糊涂。年轻的学生们觉得自己就是爱看电影,影迷嘛,这还不够吗?有区别吗?
第三种比较少见,但的确有。他们就是比较接近,甚至完全就是“迷影人”。他们就是书里,或者我们在西方看到的这个状况,但他们不自知,对这种界定没有清醒的认识。不过他们会判断,“这就是我的同类人”“那些普通观众跟我是有区别的”。
那么,蔡文晟你作为译者,觉得上述我说的这些情况区分到底在哪里?
蔡文晟:这有点像是我们这本书的封底所说的,“迷影”最早是跟法国有关的一个传统,它来自法国17、18世纪左右,也就是旧制度时期的艺评传统。换言之,它牵涉的不仅是电影这个现象,还涉及到电影到底是不是艺术这个问题,还有其他跟批评有关的问题。
我想,身为一个人,看到光影,看到电影明星,听到好听的音乐都会浮想联翩,但这里确实有一个脉络,它来自二战之后的法国。虽然跟迷影、影迷相关的一个词“ciné-club”(电影俱乐部)不是二战之后才出现的,它早在朗格卢瓦创办电影资料馆之前,也就是20世纪20年代前卫主义时期就存在了,那为什么安托万·德巴克要从1945年之后开始讲迷影文化呢?
其实,上世纪20年代的影迷比较精英主义,跟把电影之爱传递给大众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但在二战之后,不仅出现了大量的电影俱乐部,还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安德烈·巴赞,一个伟大的电影布道者。他在各大报纸写影评,还收揽了一批年纪比较小的影评人,比如特吕弗、侯麦、夏布洛尔、里维特等之后会在《电影手册》成为核心的一群人。他带着大家看电影,而且重点并不仅是谈谈剧情或者是里面的主题思想,他还告诉他们电影里的摄影机是如何移动的、剪辑什么时候该有什么时候不该有,以及什么时候该有配乐,也就是一些跟电影形式有关的问题。他的影评启发了他们对电影的爱,而且这种爱与形式有关,跟带有精神性的技术含量有关。
除了这两大原因,另外更重要的就是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二战之后的法国经济萎靡,跟美国签订了一些协议,在电影方面得有一定的播片率留给美国电影,这造成美国电影的大规模入侵。相对于那时法国老气横秋的国产电影,这些美国片太让“小孩子”们喜欢了。我们知道,30年代出生的戈达尔他们那时刚刚十几岁,血气方刚的他们不是以思想挂帅,这些美国电影的适时出现正对他们胃口。历史发生在某些伟大的人物身上,这些人物反过来又创造历史,这就形成了一股迷影文化。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