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影就是生活的另一个元宇宙(5)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迷影”这个概念虽然是法国电影史中一个非常特定的文化概念,但我还是希望把它推广到世界各地。在我写《迷影文化史》的时候,其实是想告诉每一个喜欢电影的朋友,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而且在三四十年前的法国,在那个电影最波澜壮阔的时代,就有很多伟大的名字跟我们站在一起。
“新迷影”是用新方式来热爱电影
李奇:我有一个问题,我一路学来,发现迷影这个群体首先其实是“业余的”,或者是以“业余者”的姿态出现的,但这个“业余者”可以达到很高的水准,他可以是一个学者,是一个很厉害的批评家,或者思想家,也可以是很专业的导演。那这些身份之间是否具有不可调和性?是否会存在比方说人格分裂,也就是几种人格之间反复切换的问题?
李洋:你说的“人格分裂”这种情况,当我在法国读博期间是完全没有的,那时我完全沉浸在学电影、看电影、研究电影的氛围中,不用考虑别的问题。但这种人格分裂后来确实出现了,大概是最近这几年,更为明显,就是在“迷影者”和“学者”这两种身份之间不断摇摆。其实我是最坚定地支持迷影文化的人,但我又发现电影在变,特别是今天,电影的生长环境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完全不一样了。
今天有两个原因促使我可能会考虑把身份重点放在学者的角度:
一个原因是国内电影学界比较封闭,与其他人文学科,比如中文、历史、哲学的接触与交流相对来说没有法国那么充分,国内的电影学者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圈子,其他学科的老师和学生,其实也对电影充满兴趣,他们也想在自己所在学科的学术研究中去讨论电影,但他们没有可以对话的电影学者,或者很少,也找不到合适的机缘与角度。所以我觉得,电影学术研究要有所发展,需要走出以“向心”文化为代表的迷影,也就是需要做“离心”的运动——离开电影,向外走到更宽广的文化领域中,主动敞开怀抱。因此我不想做一个电影的守护者,甚至是某种意义的电影“原教旨主义者”。
第二个原因是,电影的生态在发生变化。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银幕就是所有流行文化的王座。只有进到电影院观看的电影才最有感染力。但现在,电影在电影院放映完之后就会进入视频平台,成为一个待选的节目,它会与各式各样短的、低质的、娱乐的内容放在一起,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平台上,电影已经没有什么优势。因此,电影必须面对这种新的影像生态。当我们只讨论那些在电影院里看到的电影,去围绕那样的电影建立文化时,也许是走向了一个死胡同。如果我们走出以电影院为中心的迷影文化,直面各种形式的网剧、网大、网友自制视频,会不会才能推动电影在新的时代里活下去,而且才活得有尊严?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