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一个人写就的中国通史(2)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通则难专的困境
吕思勉的学术方法基本来自旧学,即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理解。吕思勉曾说“一生读二十四史,又一生记笔记”,这种贯通性、综合性的认识,与现代史学重视的专题性研究方法迥然不同。
传统史学重在“通”,力图将历史看成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形成观点,即“把古今的事情互相比较,而观其会通”。这就带来一个巨大的问题:史料太多,难以尽读。
以太平天国史为例,跨度仅14年,相关文献却已多达三千万字,几千年中国史的材料更是浩如烟海。在无法尽读的前提下,任何“通”都可能是以偏概全的结果。更麻烦的是,随着考古发展,不断有新史料出现,则今天勉强说“通”的,明天可能就成为“不通”。
梁启超曾多次计划写作中国通史,最终却放弃了,他感慨说:“即使有暇日,有耐性,遍读应读之书,而尚非有极敏之眼光,极高之学识,不能别择某某条有用,某条无用,徒枉费时日脑力。”陈寅恪先生也曾计划写中国通史,最终亦不得不放弃。
“通则难专”,这也是吕思勉先生写作《中国通史》时,遭遇的困境。
比如写衣食,作者显然不了解现代考古成果,未将狩猎-采集转向农耕的过程写出来,体现在文本上,似乎各地农耕过程都一样、物产都一样、文化都一样,这就很难深入揭示食物与人的关系,也无法解释农耕社会内部的高度复杂性。再如写货币,作者似乎也不太了解在前市场经济阶段,熟人社会中曾盛行信用经济,从而对早期货币做出了错误的解释。
细节考证常令人拍案叫绝
当这些“小毛病”不断出现时,会有一些读者对《中国通史》的可靠性产生怀疑。但这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忽略了这本书在细节考证上常有令人拍案叫绝的一面。
比如在衣食部分,作者根据《仪礼》中“其牲狗”“妇特以豚馈”,提出“狗是男子供给的肉食,猪是女子供给的肉食”,反证“家”字为何从豕。
再如在货币部分,作者敏锐地发现,明代黄金与白银价格比为1:5,与汉代完全相同。由此可证,古代文献中黄金记载颇多,而后来却很少,并不是这些黄金失踪了,或被消耗在宗教活动中,而是原本聚于贵族,后来多藏富于民,黄金总量变化不大,只是分配方式改变了,堪称见识非凡。
这样精彩之处,在《中国通史》中比比皆是。
比如:对比唐代党争与宋代党争的区别,提出“唐世徒为私利,而宋世实有政见之不同”;指出王莽并非篡位,而是变革需要权力资源,上位是历史需要的结果;对比汉唐,提出唐朝实力远不如汉朝,因唐朝制度上存有缺陷;对秦始皇提出全新认识,“秦始皇的政策虽好,行之却似过于急进”……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