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的故事》:脑科学领域的《时间简史》(2)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有的人可能会据此推测,成年人的突触一定更多咯?
恰恰相反,从两岁到成年,突触在不断减少,最终稳定在五十万亿左右。这种减少,与灭霸打响指不同,不是随机的、盲目的,而是有意挑选的结果,某些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得到强化、有些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则被削弱。从这个角度说,我们把婴儿比作一块璞玉,所谓成长,即雕琢玉石的过程。
不同年龄段,雕琢的程度不同,表现也不一样。儿童常常显示出令人惊叹的观察力,而少男少女,随便找几部青春电影看看,就能发现,社交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何等重要的位置,甚至功成名就的人回忆往昔时都禁不住感慨,“我当年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书呆子”。
之所以如此,是为了生存。
所谓观察,就是看到、听到、闻到、摸到。问题是,大脑居于头皮、肌肉和颅骨组成的小黑屋之中,它是怎么知道这一切的呢?答案是,大脑压根不知道。我们能拥有正常的感官,是因为大脑擅长猜测。视网膜,会忠实地记录每一个进入眼睛的光子,然而,血管在视网膜前面——如果大脑不假思索地展现视网膜影像,我们将见到极其可怕的场景,整个视野里遍布着粗大红色的枝蔓。幸运的是,大脑在进化中学会了以下技能:
1. 推演正常画面:通过割补,用正常画面替代附近的血管阴影;
2.剪辑:因此,虽然脑神经元对声音和画面的处理速度不同,但我们跟人聊天时从未经历过“声画不同步”
3. 还有最重要的,学会忽视细节:留心细节太消耗能量了,而高耗能是生存的大敌,把它们交给潜意识就好了。
未成年人则是另一副模样。人们常常歌颂少年时代的感情,以为那时的感情最是真挚。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实如此。内侧前额叶皮质在少年时代异常活跃,使人们格外关注他人的看法。这意味着,少年更在意朋友、更容易被朋友鼓动、更容易识别朋友的情绪。研究显示,当看到别人微笑的时候,我们会首先下意识地进行模仿,眼睛眯起、口角上提,接着才意识到对方在开心。有学者对此很好奇,中间的模仿到底有什么用处,于是,他们为志愿者注射肉毒杆菌毒素。肉毒杆菌毒素是美容院里的常客,它可以削弱神经对肌肉的控制,使脸蛋显得紧致,换句话说,它会削弱人的模仿能力。结果显示,一旦削弱志愿者的模仿能力,他们识别情绪的能力就大大下降。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