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走过了怎样的一段历程(6)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上古时称青铜为“金”,后来的人们沿用了这一名称,将刻在青铜器皿上的文字称作“金文”。《尚书多士》说“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商代后期甲骨文很好的印证了这一句话。几乎与甲骨文同时代,商代人就有在青铜器上刻字的风气。但是其全盛时代则是在西周,出现了上百字的青铜器,例如西周前期大盂鼎有291字,西周后期的毛公鼎有498字,这相对于甲骨文来说可算是鸿篇巨制了。战国以后,随着作为礼器的青铜器退出,金文也逐渐消失了。
从金文的形体上来看,殷商金文的象形性比甲骨文更高,可能其字形更为原始。裘锡圭指出“商代金文是在正规场合下使用的文字,尤其是族名,带有一定的保守性,字形更为象形,而甲骨文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字的人为提高写字效率,就把毛笔的笔法改为细笔或者勾勒,以期简便”。[⑩]西周的金文外形比较的方正、均匀,更加的线条化和平直化。金文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明显的美术化的倾向,形体加上了一些鸟形或虫形的装饰性部分,人们将其合称为“鸟虫书”,流行于楚、宋、吴、越等国。
(3)篆书

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走过了怎样的一段历程


篆文分为大篆和小篆。《说文解字 叙》说“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其中的“古”是“古文”,实指六国文字,六国文字包含金文、陶文、简帛、货币等多种载体的文字。“籀”即“籀文”,大篆一般指的就是“籀文”。“籀文”来源于《史籀篇》,其篇首句是“太史籀书”,王国维先生怀疑“史籀”并非人名,“籀书”有“读书”的意思,古人摘取其首句中的二字,故称《史籀篇》。虽然我们认同王国维的观点,认为史籀并非名人,但太史是史官则不容怀疑,相传其为周宣王的史官,那么《史籀篇》应该是周宣王时代的文字,从《说文》收集的籀书来看,其形体与小篆近,《观堂集林》(卷七)中说“作法大抵左右均一,稍涉繁复,象形象意之意少,而规旋矩折之意多”。从这些分析来看,大篆字体与小篆近,字形多与春秋时代的秦国文字近同,应该是战国时代通行的文字。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