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煤炭开采利用第一人——北宋大文豪苏轼(6)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宋朝时期,冶铁普遍采用“灌钢”之法,此法只需“二三炼”即成,与其他工艺相比,灌钢法具有操作简便、生产率高等优点。而百炼钢则要反复加热锻打,“锻之百余火”“百炼不耗”,直到打不出杂质为止,其质量无疑比灌钢好很多。所以,灌钢一般多用作制造农具,军器制造则多用百炼钢。
由于北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冶炼业受到很大影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所下降,至北宋仁宗(公元1010~1063年)以后,全国各地普遍采用灌钢法制造军器,这显然是由于灌钢法以较高的生产效率排挤了百炼钢等制钢工艺,从而导致了仁宗以后国防军器质量有所下降,对国家军队的整体战斗力也带来一些影响。

徐州煤炭开采利用第一人——北宋大文豪苏轼


然而,在当时全国普遍用灌钢制造军器的情况下,徐州仍有军器采用百炼钢制造,特别是苏轼发现了煤矿,有效缓解了木炭不足的问题,从而保证了军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对宋朝的国防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苏徐州”:一句亲切的称呼,承载了徐州人对苏轼千年不变的情感
在经历了彭城抗洪、黄楼盛会、石潭祈雨、白土寻煤、利国作兵、徐州上书等之后,苏轼信心百倍,准备撸起袖子带领徐州吏民大干一场。谁知,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一纸调令,苏轼罢任徐州,调任湖州知州。
离任当天,彭城父老,齐聚州衙,空巷相送。大家扳援在苏轼的马前,捧蓝献花,洗盏呈酒,依依惜别,有的人甚至割断马镫,不愿意他走。

徐州煤炭开采利用第一人——北宋大文豪苏轼


看着感激涕零的百姓们,苏轼也禁不住潸然泪下。他在诗中感慨道:“吏民莫扳援,歌管莫凄咽。吾生如寄耳,宁独为此别。别离随处有,悲恼缘爱结。而我本无恩,此涕谁为设。”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