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浪鼓咚咚响》他们不是在创作,而是在生活(2)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好比苟仁和毛豆,原本是一大一小一对陌路冤家。经过一路纠缠、一路较劲,最终两人化敌为友,情同父子。人物关系的这种前后变化,是构成剧情流动的叙事主轴。这里既无人为的反转,也无笨拙的硬拗,有的只是原生态的人物和场景,以及角色与角色之间、心灵与情感“生活流”般的自然呈现。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一切又是那么水到渠成。
或许有人会说,电影叙事上的这种流畅感,主要取决于编导叙事技能上的熟能生巧。因此,国产片想要克服叙事淤滞、笨拙的弊端,就要在创作方法上、技术上、工艺上不断取得进步和完善。虽说此话不无道理,但它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方法、技术、工艺上再怎么进步和完善,也解决不了生活积累匮乏、生活底蕴不足的问题。是为创作上的源流、本末、体用之辩,任何时候都不能把它们的主次关系颠倒过来。《拨浪鼓咚咚响》正因为理顺了这种关系,才在影片风格上获得了一种严肃而端庄的现实主义底色。
不过,这不是19世纪欧洲那种破坏性的、暴露式的、灰暗的现实主义,它中间不乏感同身受和悲天悯人,在严峻犀利的冷色块中,至少还掺杂了不少共情和温暖的色调。这让人想起《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它们展现了一种被本土化了的、发乎情止乎礼、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有着乐观和浪漫气质的现实主义。
《拨浪鼓咚咚响》最后,当苟仁把毛豆驮在肩头,为他燃放烟花的那一刻,毛豆“哇”一声大哭起来。泪水冲淡了他内心的孤寂和苦涩,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璀璨的光焰照亮了他眼前那一片残破而阴冷的现实。有人说,这一幕就像是一张心灵的“创可贴”,虽然它改变不了现实,却能护住人们的伤口,让它慢慢愈合。
剧情的时空环境和地域特质,使得影片与创作者之间不仅存在一种高度的共情关系,并且在银幕中的“他”与银幕外的“我”之间,还能额外塑造出一种“自传”式的意涵投射。因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中,或多或少都还保留着传统乡村生活的基因。随着时光的流转,生活的遽变,它会逐渐沉淀于我们的灵魂深处,凝结成一幕幕秘而不宣的集体记忆,或者一股股浓得化不开的文化乡愁。所以当下任何有关乡村题材的作品,对于成长于都市中的一代人来说,大概都会带有某种“怀旧”的韵味。它不只勾连着一种当下社会中相当普遍的文化心理,同时,也为创作者遥指出一片更为广阔的文化创造空间。
不信,我们可以到各大短视频平台上去看一看,不论是前两年流行的“李子柒”,还是最近爆火的广西“康仔农人”、福建“乡愁”(沈丹)、东北“张同学”、贵州“念乡人周周”,他们无一不是借助短视频的工具,向人们展示他们各自的乡村生活场景,并由此一步步成长为吸粉过千万乃至数千万的网红自媒体。与本文标题一样,他们所拍的短视频,某种意义上并不是在“创作”,而是在其中“生活”。反观电影市场,农村题材影片不仅分享不到同类短视频的市场热度,即便在自己的地盘上也正面临被日益边缘化的危机。个中原因,颇费思量。究竟是电影人太过迟钝,还是国产电影早已远离了作为中国人文化原乡的广大农村?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