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陶渊明、李白、杜甫的独到点评,你认同吗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1934年,文史学家刘大杰在上海的书店偶遇鲁迅,向其讨教文学史的写法。当谈及陶渊明、李白和杜甫时,鲁迅感言:“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这番话颇有道理,说出了三位诗人的人生态度、创作特色及其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独特地位。
「陶渊明:自由的离群鸟」
陶渊明注重与时代保持距离。东晋政治不清明,社会风气恶劣,人们“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斥之为“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
陶渊明不喜欢这些人和这样的社会,早年以琴书自娱,“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倒也自由自在。29岁后,他迫于生计,出仕为官。进入封建官场,成为“笼中鸟”,难有作为,他只能高唱“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责问自己“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甚至“望云惭归鸟,临水愧游鱼”。
41岁时,陶渊明挣脱束缚,归隐田园,感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接连创作四首《归鸟》诗,甘处草野,躬耕自食,浅吟“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低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感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时的陶渊明不用再作“羁鸟”,也不用惭愧于归鸟和游鱼。
他把鸟儿写进诗篇,自己也活成了自由自在的鸟。孤栖穷巷,偶尔也会感到孤独。如果有酒,他会安静地独酌,而不像杜甫那样招呼邻居共饮,更不像李白忙着与月亮以及自己的影子共舞。
微醺之后,有时会想起孤松上的失群鸟,怜悯它“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庆祝它“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称赞它“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这种做法得到后人响应。被贬黄州后,苏轼就以孤鸿自况,直言“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真是心心相印。
陶渊明之所以选择离群独居,是因为不想违心地说话与做事。不违心,原本平和安宁的心态就不会失衡。心态平和,即便遭遇火灾、房屋尽毁,也能从容淡定,任由“形迹凭化往”而“灵府长独闲”。
隐居之初,他生活在柴桑附近,“结庐在人境”,却“心远地自偏”。李白理解这种心境,吟唱“道在喧莫染”“道存迹自高,何惮去人近”,也算是他的知音。
陶渊明总是该干活时干活,有酒喝时喝酒,酒食空乏则四处讨要,活得从容坦荡。这在那个时代非常“不容易学”。
他的“不容易学”,还表现在诗文创作上。常人大多喜好骈词俪句,乐于谈论玄理,他却只用平易的语言直抒胸臆。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