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光的孩子》:真挚的“诗意”(2)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当我和学生们打球分出胜负郑重握手时,孩子们惊叹“跟奥运会一样……”时,我的心被触动,“我的小伙伴们,远在深山,又和全世界在一起”。这份责任感,让作品中已经考上研究生的大学生选择了扎根山乡支教,直至三年后学校并入上一级学校,让作品外这位叫舒辉波的作家拿起笔,去书写这群被深山阻隔却应该与时代文明相通的孩子。
舒辉波对小说文字有写诗般的“洁癖”,字字斟酌,罕有累赘措辞,累赘叙述,也力避陈言,努力跳出惯性表达,连篇章标题也罕见的整齐。作品的诗意,更离不开敏锐的观察,细腻的感知,尤其是真挚而深切的、对写作对象的体察。一个作家若能深入到人物的灵魂深处,与他们紧紧捆绑在一起,真挚表达所记之人,所写之事,作品才能由真向美,生出“诗意”。从舒辉波大量作品的选材看,他屡屡朝向现实取材。他的创作动因,常常源自亲身经历或是接触到的社会事件。《逐光的孩子》中,没有空洞的渲染,没有夸饰的抒情,而是真挚、真实。阅读作品,常常像读他的纪实文学《梦想是生命里的光》一样,将他认作是作品中那个讲述者,那个见证者,或那个亲历者。
作品由“引子”起,即为讲述者“我”罩上了真实的光晕。这是一个源自十五年前曾经在神农架蓝溪小学支教三年的“我”的回忆,是一个中年人对青年时代刻骨铭心的经历的回忆。这个“我”与作者之间,显然有着紧密的关联,甚至很多时候,这个“我”俨然就是作者,因为这个故事的源头,是大量真实的素材、经历与感受。作品呈现了多处有温度的细节。如师生之间爱的表达方式,“齐老师摸了一下郑天齐的后脑勺,又摸了一下,然后用胳膊揽着他的后颈往教室走去。郑天齐像一只乖顺的小猫,享受极了”。这些细节,让作品产生了极为真实的故事触感。
建立在真实素材基础的构思也显出新意。作家并不是主观地处理题材,描写支教老师为山村孩子点亮心灯,而是体会到了那种双向的心灵奔赴与启迪。《逐光的孩子》支教、奉献的故事起点规避了高大上的动因,并非一次“我”的主动选择,而是由一种对因支教而丧生的挚爱女友的缅怀、对陷入伤心绝望的自我的放逐与救赎。这样一种完全由外因驱动的支教行动,让这个丧失欢笑能力,丧失目标、意义的青年人呈现为一个个性化的生命体。师生间的互动描写也规避了程式化,有着浓郁的真实感。作品还准确把握了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穿行。在诗歌点亮生命的诗意课堂后,作品不是最终唱响一曲颂歌作结,而是再次面对现实的困境:进入雨季的蓝溪,溪水上涨,山洪暴发,危机四伏的老鸹崖,危险的吊桥,返校的孩子们冒着危险踏上吊桥。山村教育的诸多问题也没有急于在一部作品中都得到大团圆的解决,而是延伸到十余年后,以回溯的形式,一点点让山乡变迁清晰化。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